《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常为春天的失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番再次欣赏到春景后,喜出望外,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虽知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名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仙境,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
这首《大林寺桃花》,立意新颖,构思灵巧,又令人深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中的又已珍品。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细腻观察的慧眼,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是难以写出来的。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