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百科 美食推荐 汽车百科 星座运势 旅游攻略 数码科技 教育资讯 宠物知识 养花知识 健康知识 周公解梦 热门影视 消费指南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清明古诗杜牧赏析(一曲《清明》千古新:3种意蕴3大美感数种改编,铸就清明第一诗)

3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1-02 13:03:2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杜牧这首诗,写清明时节,路上遇雨,虽然柳绿花红,但天气的突变,却撩动着诗人内心那曲折幽深的情感。

此诗乍看十分“普通”,全诗没有一个难字,没有一个典故,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营造出了生动、清新的意境,能让每一个读过的人都印象深刻。从古至今,写清明的诗歌何止千百,但没有一首能够像杜牧的这首这样耐人寻味。

为何杜牧这首通俗易懂的小诗,能营造出这样丰富的意境,带给人这样无穷的韵味呢?围绕这首诗,都有哪些“文化”现象呢?且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赏析

此诗不难理解,但细微曲折处,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一下,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首关于清明的经典诗作。

杜牧在首句便点明时节和环境,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正是清明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回升,万物复苏,草木一片向荣,清明时春雨也逐渐增多,谚云“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但清明时,气温虽然有所升高,然而一旦阴雨绵绵,温度就会下降,带给人凄冷的感觉,所以“纷纷”的春雨,正是杜牧眼前所见之景象,亦是清明时最具代表性的天气。

如果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便是写情,更确切地讲,是写了一种情绪:“路上行人欲断魂”。春雨本就带给人寒冷之感,而清明时节,又是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时节,这是庄严肃穆的时刻,也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事情,在唐代,尤其如此。

有说唐人祭祀祖先,在寒食而非清明,这其实并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可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但祭祀先祖却是重要之事,唐人柳宗元因为贬谪在外,一连四年无法回乡祭祖,竟至“北向长号,以首顿地”,可见当时人们对祭祖之事的重视和情怀。无疑,杜牧看到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欲断魂”是和清明祭拜先祖有关的。冷雨春风,本就带给人愁绪,而杜牧一异乡客居之人,无法回乡祭祖,自然凄凉无限,所以“断魂”二字,实在是杜牧心中最真实的感受。

或许正因为诗人心中愁情顿起,所以才想借酒消愁,于是便发生了一个经典的镜头,诗人用最简练的语言,记录下了这一幕: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恰好看到一个牧童,便询问他何处有酒家?牧童不答,只用手指了指那杏花深处的一所村庄。看来酒家是有的,但是妙在诗人并不明确告诉我们到底在何处,而是意味深长地写出了“遥指杏花村”五个字,带给人无穷的想象,这也是杜牧艺术上的高明之处,“绿叶万枝红一点”,有时候,引起人们联想,比直接告诉答案,要有韵味多了。

你看,短短四句二十八字,诗人便描绘出了在清明这一特定日期,纷纷春雨这一特定天气下,诗人自己和路上行人的哀伤情绪,带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而且清明祭祖,本就是具有典型社会意义的事情,在杜牧笔下,更加诗意化、含蓄化,很能带给人共鸣感。

当然,关于此诗的主旨,尚有其他争议,我们来看。

二、3种意蕴

有人说,此诗的意蕴所在,并非是诗人不能祭祀祖先的感伤,而是其他,因此对这首诗的主旨解读,大致产生了三种说法。

第一,是踏春说。有人说,这首诗所记叙的,只是杜牧一次踏春游春的活动,他在清明时节,信步闲游,恰好遇雨,因此而写下了这首诗,所谓“断魂”云云,只是伤春而已。然而,清明虽然有踏春习俗,但主要还是祭祀先祖,古人宗族观念极强,清明是怀念先祖的节日,是庄严肃穆的。杜牧身处异地,不能回家缅怀逝去的亲友,心情无疑是沉闷的,纷纷的春雨更加深了这种情愫,此诗处处流露出这种哀沉的感觉,所以不仅仅只是单纯地伤春而已。

第二,是春雨感伤说。这种说法,有不少人支持,他们认为,一个在异乡行路的人,本来在清明时节便会有无限心事,再冒雨前行,心境必然会更加凄迷,羁旅之人,最易触景伤情,所以会产生感伤的情绪,这是诗人内心沮丧颓唐的表现。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忽略了产生心事的根本原因,因而不够全面。

第三,是清明哀悼说。即诗人本就有清明不能回家祭祖的哀伤感,而现在行走在他乡道路上,又遇到春雨凄迷,因此更增这种感伤,所以写下了此诗。本人比较支持这种说法,上面的赏析,也是依此而展开的

但这三种所谓的“意蕴”,虽然看似不同,感情上却是相通的,即都表现了诗人哀沉、伤感、惆怅的情绪,只不过,产生这种感伤情绪的原因不同而已,所以,也没有必要太过纠结,杜牧此诗最感人的地方之一,也是因为描绘了一种古今相通的情绪。

当然,除了感情上的共鸣之外,杜牧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无与伦比的精品,至少存在3大美感。

三、3大美感

杜牧此诗的经典之处,不仅在于让人读罢产生与之相通的情绪,还在于艺术上的炉火纯青。

首先,是意境之美。这首诗用词用句都很简单,所描绘的意象也是常见的,但组合起来,却构成了一幅非常含蓄美好的意境,让人读之如临其境,虽然情绪不免低沉,但带给人沉静的美感。整个画面,好像亲眼所见一般,仿佛千载之下,我们又穿越回了晚唐时,看到杜牧与牧童之间的亲切互动。

其次,是清新自然之美。许多诗论家,都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为论诗的标准,认为自然流露而出,毫无雕琢感的作品,才是绝佳之作,杜牧这首诗,便带给人这种自然清新的美感,这无疑是因为诗人炉火纯青的写诗艺术。要知道,诗歌是人为写出的,为什么有的人所写之诗,读来意境自然,有的人却让人感到生硬拼凑,毫无美感呢?这就是诗人的艺术水平高低了。

比如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妙就妙在“遥指”二字,真实的场景中,或许牧童回答了诗人的问话,但诗人却只用了“遥指”二字,立马便生动丰富,神韵无限,倘若普通之诗人,必然写如“牧童答曰杏花村”之类的句子,便索然无味了。

第三,是叙事曲折之美。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但整首诗读来,正如一个缓缓放映的电影镜头,曲折生动,景色、情绪、对话,无所不包,却又依次展开,并无一点凌乱之感,所以我们读来,毫无迟滞之感,顺理成章,又曲折变化,先写纷纷之景,继而烘托断魂之情,最后再以诗人问路,牧童遥指而结束,曲折而又丰富,浑然天成,将诗人当时的情绪感染给了每一个读者。

要知道,一首诗具备了以上妙处,已经是一首佳作了,然而围绕这首诗,后世又衍生出了无数“改编”,让这首诗的文化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和广阔。

四、《清明》诗的文化外延

千百年来,围绕杜牧这首《清明》,衍生出了各种改编“版本”或与之有关的文化现象。

比如,清代大才子纪晓岚,认为此诗不够简练,于是进行了“缩减”。他认为,首句“清明”二字已然在题目中引出,再用即是累赘,因此可删除;次句“行人”必然是在路上,所以“路上”二字可删;三句“酒家何处有”本身就是问句,所以“借问”二字多余;末句“牧童”不必出现;如此一来,七绝成为五绝,即:“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再如,通过重新组合,形成了各种“变体”,最有名的,是将其改为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虽然只是改变了断句的位置,却别具一番风味,让人觉得有趣而又清新。

还有如效仿改动的讽刺诗:“清明时节乱纷纷,城里先生欲断魂;借问主人何处去,馆童遥指在乡村。”无疑是一位避乱的人,以幽默犀利的语言,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感。

再有,还有所谓的“争名”风波,因为杜牧这首诗太有名了,而写诗的地点又非常模糊,所以导致全国有近二十个地方,都叫“杏花村”,而以“杏花村”命名的酒店、酒名,无疑也不在少数,可见,大家对杜牧这首诗的喜爱。

除此之外,还有如“谜语”、“典故”、“对联”等等方面的延伸,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一读。

五、小结

你看,一首二十八字的小诗,竟能产生如此多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可见其影响力之广,传唱度之高,或许杜牧当时写下这首诗时,并没有想到过,在后世竟能产生这样大的影响吧!

写清明的诗歌,本就佳作不多,名句亦不甚多,而杜牧的这一首,几乎更是无人超越的,尤其是宋代以后,其影响力和围绕其产生的话题,更是其他清明作品难以比拟的。所以,将杜牧这首诗,列为清明第一诗,相信支持的人,不在少数吧?

相关文章
天天洗头好吗有什么坏处(频繁洗头不仅没好处还有这些危害)
2024-11-28 11:18:59
长沙一日游必去的景点推荐(宇宙中心万家丽一日游,暴走17个景点推荐!)
2024-11-28 11:04:10
打击乐器有哪些(民间兵器之钹)
2024-11-28 10:48:56
可爱呆萌少女怎么画(如何画日系萌妹?)
2024-11-28 10:34:10
谈谈卫生与健康普通话范文
2024-11-28 10:19:28
类风湿能用艾叶泡脚吗(如何正视“类风湿”这个老朋友)
2024-11-28 1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