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武侯祠经黄权私祭建诸葛亮庵后,历代不断修葺和扩建,规模不断扩大,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成为全国研究武侯祠和诸葛亮文化的重要场所。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博大精深。其文化特征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在全国现存武侯祠中建祠较早
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五丈原后,蜀故将黄权亲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时称诸葛庵,后称诸葛庐,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始称武侯祠。
最先确立诸葛亮忌辰祭祀制度
南阳武侯祠在唐代已名闻天下,民间祭祀活动十分隆盛。明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经河南布政司参政许复礼之请钦赐南阳武侯祠庙额,明定秋祭为八月二十八日,并派遣驸马都尉邬景和来宛致祭,由此确立了对诸葛亮的忌辰的祭祀制度,全国其他武侯祠庙遂遵此规而祭之。
建筑形制多样,富于变化
南阳武侯祠其建筑布局严谨,疏密相宜,依岭就势,错落有致,既有中国古代建筑中北方建筑的高大宏阔,又有南方建筑的灵秀雅致。
碑刻匾联最多
现存碑刻400余通,匾联300余副。南阳自古就是石雕艺术之乡,这里不仅石材丰富,宜于雕刻,而且雕刻技艺世代相传,南阳汉代画像石就是蜚声中外的古代石雕艺术珍品。因此,南阳武侯祠在历代不断修葺过程中便十分注重刻石竖碑,借以题咏记事,状物抒情,成为全国武侯祠中留下碑刻最多的祠庙。
同时,南阳是经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楹联文化城市,文人雅士自古就有撰联题匾的雅好,名胜古迹有额皆匾、有柱皆联,南阳武侯祠的匾额楹联高悬低挂、琳琅满目,景象壮观。
南阳武侯祠历代都十分注重对武侯祠的保护和修葺,记载清晰,传承有序
唐代南阳武侯祠已在李白、刘禹锡等人的作品中大量出现。宋代岳飞北上抗金时,夜宿武侯祠,挥泪手书《出师表》。元仁宗时期和明代嘉靖时的南阳知府孙哲,清代康熙年间知府罗景,道光、咸丰时知府顾嘉蘅等都组织对武侯祠进行了大规模地维修和扩建,使武侯祠内容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武侯祠中承载诸葛亮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