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古代瓷业之都,至今保存着由原料产地、交通道路、水运码头、作坊窑场、商铺民居、城池衙署、技艺民俗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的瓷业体系。建国以来,景德镇完成了由传统手工制瓷向现代机械生产的转型,形成了集生产、销售与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现代陶瓷工业体系。这些依托于自然山水,涉及了社会经济和人文精神的方方面面,堪称人类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是规模宏大、结构完备的瓷业体系,在中国绝无仅有,在全世界亦是独一无二。
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城市
景德镇自古就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景德镇瓷器走向世界,持续时间跨越千年,她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商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更是人类文明互动的使者。
早在宋、元时期,景德镇瓷器就随泛海贸易的船舶远销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和东非,输出的国家和地区达50多处。明代永乐、宣德之际,国力强盛,曾派遣巨大舰队七下西洋,景德镇陶瓷文化影响了整个伊斯兰世界。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景德镇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别在欧洲,不仅作为日用品受到民众的喜爱,还成为王宫贵族夸耀财富的手段,贵重的景德镇瓷器被欧洲人称为“白色黄金”。
景德镇不仅瓷器遍销海外,而且将其精湛的制瓷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它的制瓷技术先后传到朝鲜、越南、泰国、日本以及波斯地区,再经西亚和东非,传入欧洲。景德镇制瓷技术对世界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窑场都无法比拟的。
千百年来,景德镇凭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勇攀瓷业高峰,成为世人景仰的瓷都。从“一元配方”到“二元配方”,从单一的柴烧窑炉到多元化的煤、油、气烧瓷窑炉,从单色釉到釉下彩、斗彩和釉上彩,无不反映着景德镇陶瓷科技的不断创新和伟大创造。
景德镇是一座最早建立陶瓷工业体系的城市。“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 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 秩然规则,各不相紊”的史籍记载,印证了景德镇陶瓷工业体系早在宋代就初见雏型。明代,景德镇“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作坊窑场鳞次栉比,红店瓷行星罗密布,陶瓷工业体系正式确立。因此,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称景德镇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
新中国建立后,景德镇完成了从传统手工制瓷向现代机器生产的转型,形成集生产、销售与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极其完备的现代陶瓷工业体系,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传统陶瓷行业从大类上分有:掘瓷土业、匣钵业、烧窑业(柴窑和槎窑)、成型业(圆、琢器两类)、彩瓷业(旧称红店)、看色业、包装业以及为瓷业服务的其他主要行业,到民国时期共有八业三十六行。新中国成立后陶瓷行业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大大小小的私营陶瓷企业和作坊合并组建成陶瓷工厂,生产和管理更加功能化、具体化。
《天工开物》作者为宋应星,是一部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名著,其中关于景德镇陶瓷生产工艺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可见在明代中叶,景德镇制瓷工艺体系就非常完备。
御窑是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设立的专为宫廷烧造瓷器的窑场,明代称“陶厂”或“御器厂”,清代改称“御窑厂”。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间,景德镇御窑烧造了大量至精至美的瓷器供宫廷使用,并因而成为皇权象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烧造御用瓷器,这里曾遍选上等原料,广聚八方巧匠,博采名窑工艺。
在高标准、严要求下,保证了御窑产品时时创新、件件精良。由此,御窑瓷器代表了中国古代瓷业的最高成就,也极大地推动了民窑的技术进步至明代晚期,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已藉由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得以行销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景德镇遂成“天下瓷”御窑更被视为“瓷国”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皇窑
古法制泥;宋式圆器成型生产线;晒架塘;半刀泥刻花工艺。
印坯成型;修坯、补水内釉等工艺;青花、釉红等装饰工艺;瓷雕印坯、粘接整型等工艺。
拉坯、彩绘等陶瓷文化体验馆。
青花、汾水;勾线点彩;
斗彩、古彩、粉彩等装饰工艺。
陶瓷科技研学。
陶瓷文化综合研学。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的东北部,西临鄱阳湖,北靠长江,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境山峦起伏,森林茂盛,河川纵横。全市土地面积5256平方公里,山地占全市面积三分之二以上,总人口约170多万,现辖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和昌江区,明清时期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