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樊川八大寺】唐代的少陵原寺院众多,隋唐期间,僧侣云集樊川,以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法幢寺、禅经寺、洪福寺和观音寺等称为”樊川八大寺”。
寺庙山门
关键词:【少陵原】在西安有很多诗情画意的地名,如龙首原、白鹿原、乐游原……说到少陵原,还有另外两个优雅的称呼——鸿固原、凤栖原。在汉代,少陵原其实被称作鸿固原,后来汉宣帝杜陵建于此,亦称杜陵原,汉宣帝许皇后死后葬在杜陵南,陵墓较小,被称为小陵,因为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又因为传说古代曾有凤凰栖于此处,凤栖原之名也就因之而来。
少陵原的油菜花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至今都是文人雅士的垂涎之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的兴教寺,又名“护国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也是佛教八宗之一法相宗祖庭,也是创始人玄奘法师埋骨处。寺院坐北朝南,傍原临川,绿树环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藏院
从西安驱车20公里,来到长安区杜曲韦村沿坡蜿蜒而上,山门额上镶着“护国兴教寺”“法相”“庄严”九个金色大字,映衬着朱红大门,格外显得庄严肃穆。
山门侧面
相信很多人知道玄奘都是从电视剧《西游记》里了解一二,作为唐代著名僧人,玄奘法师(602—664),俗名陈祎,河南洛阳偃师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也是著名翻译家。
大雄宝殿
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往印度取经,跋涉五万多里路,历时17年途径138个国家,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携回佛教经典657部。回国后,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 (在今陕西铜川市境内),花了19年时间,译出经论75部1335卷,如《大般若经》《心经》《瑜伽师地论》等,其中《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了他西游历经110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地域、物产、习俗、文化等,也是《西游记》的原型,对中亚、印度及巴基斯坦古代历史和地理作了详实记载,是研究中西亚交流史重要资料。
唐麟德元年(664),玄奘法师因积劳成疾,圆寂于铜川市玉华宫。当时的高宗李治可谓玄奘法师的忠实粉丝,就将其初葬于沪河东岸的白鹿原上,他在大明宫即可望见。当时从大明宫含元殿前遥望,高宗总是触景生情,伤心不已,便在总章二年也就是669年迁葬于少陵原畔今天的地方。
为何称为兴教寺?这得追溯到高宗的重孙,玄宗的儿子肃宗李亨,祭拜玄奘后绕塔一圈结合治国需要便题“兴教”二字,从此兴教寺便就此传播开了。
玄奘塔
兴教寺三塔是目前唐代的遗迹,包括玄奘灵塔、基师塔和测师塔。寺庙的木建筑均为近代所修。
春日里的玄奘塔
玄奘塔是砖砌仿木构阁楼式砖塔,底层边长5.2米,向上各层逐级内收,高21米,共5层,第一层塔身南面辟砖砌拱门,刻有“唐三藏塔”字样,内有方室,供奉玄奘塑像;北面镶嵌石刻《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铭文详细记载玄奘生平事迹,为文物保护目前用玻璃罩住了。塔各层隐砌八角形倚柱和简洁斗拱手法,是唐代早期砖砌仿木构楼阁式塔的典型。
兴教三塔
在玄奘塔的左右还有两座3层高7米的砖塔,分别是其弟子窥基(唐初名将尉迟敬德之侄,俗名尉迟弘道)和圆测(朝鲜新罗王的孙子)的塔灵,其中“窥基塔”为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始建,大和三年(826)重建;“圆测塔”为北宋政和五年(1115)由终南山丰德迁来灵骨时所建。玄奘和弟子窥基同时也是佛教唯识宗的创立人,兴教寺和大慈恩寺也被称为佛教唯识宗的祖庭。
现在的兴教寺系由殿宇、经楼、塔院三个部分组成。正院由山门、钟鼓楼、大殿、法堂和卧佛殿等形成中轴线。门内钟、鼓楼夹道相对,五楹大雄宝殿红柱碧椽,飞檐凌空,门额上有康有为所书的“兴教寺”三个大字,殿内大理石铺地,宽敞明亮;建筑宏伟,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屹立于参天古柏浓荫掩映之中,周围花竹密茂,雅致幽静。
古刹一角
值得一提的是东院,在五楹藏经楼后有“中日友好樱花林”,共有日本赠送的樱花树200余株,初春时节朵朵樱花点缀,让古刹多了几份幽雅。楼上收藏有《碛砂藏经》《大正藏经》《频伽藏经》《续藏经》《大中华藏经》等大藏经,还珍藏有巴利文《贝叶经》数片。法堂对面建有2002年建立的中日友好石书心经光明塔,也是中日文化的象征,塔下地宫内保存了观音圣教信众亲笔写在鹅卵石上的心经全文。
195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兴教寺瞻仰玄奘灵塔。1954年至1956年,缅甸总理吴努、尼泊尔文化部长乾达先后来寺瞻仰玄奘。1959 年,越南主席胡志明曾到兴教寺参观。近十年来,到兴教寺参观访问的外宾、海外侨胞以及国内的香客游人与日俱增,促进了中外友谊,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大殿
游览线路:西安地铁2#韦曲南站、转乘公交735路、杜曲街办韦村站下即可!
自驾车:导航护国兴教寺即可(景区门口最多可停10辆车)!
门票:免门票!
适合踏青赏花、采摘游玩,周边游、休闲游、信仰游等!
藏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