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位于北京和平门外,东起宣武区寿寺街,西至南北柳巷,全长800米。远在辽代,这里是城郊的“海王村”。元朝时,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明朝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内,烧制琉璃瓦的官窑迁至门头沟,但琉璃厂的名字保留至今。
清初顺治年间,京城实行满汉分居,汉族官员都住在琉璃厂附近,后来全国各地又在此建立会馆,各地书商也纷纷来这里设摊建室,官员、赶考的举子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京城最大的书市。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修撰《四库全书》,参与编纂的翰林学士常常来琉璃厂找书购书,这就更加促进了书市的繁荣,而与之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不断流向这里,店铺林立,一家家如王府大院般雕梁画栋,金字招牌上刻着清秘阁,松竹斋,戴月轩,韵古斋等这样的雅号,卖的是古玩书画,空气中飘散着翰墨书香。孔尚任的岸堂,李渔的芥子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都聚集在琉璃厂附近。民国时期,琉璃厂划分为东西两条街,东琉璃厂侧重古玩,西琉璃厂以古书业为主,而每年正月在厂甸的庙会也热闹非凡。琉璃厂成为名符其实中华文化第一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