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成立118周年的纪念日前夕,在校园里听到一句话: “站在光华楼上提出问题,站在邯郸路上解决问题。”这句话有新意,也颇接地气。在复旦,“邯郸路”已不单是一条马路、一个地名,而是蕴含着复旦历史的文化概念,这十分值得称道。
那么,“邯郸路”一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说起邯郸路,便想起当年考进复旦报到入学的那天。在六号楼安顿好以后,走出寝室,迎面碰上新来的同学老乔。老乔是河北邯郸人,普通话里带有燕赵腔:“收到入学通知书时,一看复旦地址居然也是‘邯郸’(邯郸路220号)……咋会那么巧呢?”得知我是上海人后,老乔问,“为啥这里叫“邯郸路’?”一时间,我抓耳挠腮,答不上来。
上世纪80年代的邯郸路
后来研究复旦校史,我才理出一点头绪。邯郸路的由来,来自翔殷路;它的最终组成,与复旦有关。从地图上看,邯郸路和翔殷路正好是五角场五条马路(邯郸路、淞沪路、翔殷路、黄兴路和四平路) 构成的“大”字“一横”——从大柏树到军工路,一笔到底。这“一横”,原本是一条直线道路,因跨引翔、殷行两乡,名为“翔殷路”。
邯郸路与翔殷路原为一条路,是五角场五条马路的横直线。
1922年,复旦江湾校园建成,翔殷路也同时从军工路起开筑。为了迎接翔殷路筑到复旦,江湾校园南侧建造了一座飞檐翘角的校门 (位于今复旦正门西侧,2005年重建)。哪里想到,学校开课几年,翔殷路迟迟没有筑成,校门外仍是一片荒野,师生出入只得走后门 (北门)。直到1925年,在复旦校友陆达权任职淞沪护军使署时,经校方多次沟通,翔殷路才通到复旦。从此,翔殷路成为复旦师生漫步的校外主干道,有老校友称它为“一个诗的境地”。
1950年5月27日,市人民政府发布公告:自5月28日起,若干道路“改用革命策源地及重要战役地址等名称”。其中,将原以人名命名的道路改名的有:中正路改为“延安路”,中正南路改为“瑞金路”,林森路改为“淮海路”,魏德迈路改为“邯郸路”……邯郸路的出典,源于“邯郸战役”。1945年10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邯郸地区击溃国民党军进攻,歼敌1.4万人——为了纪念这场重要战役,“邯郸路”应运而生。因此,与五角场的东北地名路名不同,邯郸路并不是以地理概念命名的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