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原先并非城邑名,而是人们对执行刑罚、管理监狱的官吏的称呼。
杜预在注释《左传》时说:“尉氏,讨奸之宫”,应劭在注释《汉书·地理志》时说:“古狱官曰尉氏,郑之别狱也”。对讨奸的官和狱官称尉氏,就像称皇帝为陛下,称史官为太史令一样。
尉氏由官职名变为地名,是因古代以氏名地而成的。今尉氏原为“郑之别狱”,在这里管理监狱的是一位郑国的大夫,并以这里为食邑。古人常用官名作姓氏,这个狱官就用“尉氏”作为自己的族称,并在受封的土地上建起一座城邑,于是,人们称这座城邑为“尉氏”。这样,狱官之称就变成城邑之名了。《汉书》引臣瓒的话注释尉氏时说:“郑大夫尉氏之邑,故遂以为邑”。
尉氏原属郑国,在秦代开始置县。隋朝末年,王世充在这里置尉州。因在汴州(开封)之南,唐武德四年( 621年),改置南汴州。贞观初年,州废。
蔡庄镇
东汉时蔡邕周历三台(为侍御史、转侍书御史、迁尚书,历三台省),家乡人引以为荣而改称蔡相镇、蔡相乡,后简称蔡庄。
门楼任乡
因清初任姓迁此,筑有一座门楼得名。
邢庄乡
邢氏最早在此居住而得名。
南曹乡
东汉末年,曹操讨伐董卓时屯兵于此,部队分为南营和北营,后扎营处形成两个村庄,取名南曹和北曹。此地为南曹。
庄头镇
相传宋代建村于土岗头,称岗头村,讹传为庄头。
永兴镇
古称候百川,因宋人候百川在此摆渡而得名。后人为使此地永远兴隆,故取名为永兴。
小陈乡
因陈氏在此始居,且村庄规模较小,故名小陈。
张市镇
据传古时为运粮河水旱码头,有张氏女在此卖布,久之成集,人称张氏,后改称张市。
另说相传张姓妇女常在此施舍茶水,俗称张氏,后起集市,谐称张市。
水坡镇
因其地势低下,村周围三面环水而得名。
十八里镇
明设驿铺,因与城区相距十八里,故名。
大桥乡
因境内透槽潭上有一座石拱桥而得名。
朱曲镇
金朝时期,这里由尉氏划入淆川县,因洧水至此,回曲而东,并有朱姓居住,称朱家曲。明、清时期,为洧川县境巨镇,简称朱曲镇。
洧川镇
洧川,为古水名(今名双洎河),源出登封阳城山,经集南流入鄢陵县。金代,在洧水北置县,名洧川县。1954年撤除,并入尉氏、长葛两县境。
岗李乡
相传明代李姓由山西迁此, 定居岗上,成村后称岗李。
大马乡
明代马姓定居此地,称马家庄。清代发展成集,称马家集。
为区别东部规模较小的马姓村庄,取名大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