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国家海洋博物馆只接待预约游客,所以大家去之前记得提前预约。
国家海洋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海轩道377号,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展览展示面积2.3万平米。
国家海洋博物馆建筑主体3层局部4层,陈列展览内容围绕“海洋与人类”主题展开,分为“海洋人文”、“海洋自然”、“海洋生态”三大版块,共设六大展区15个展厅,同时设有博物馆商店、餐厅、咖啡厅、影院等设施。
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建设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结束了我国没有一座与海洋大国地位相匹配的综合性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历史。
国家海洋博物馆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其地位堪比故宫博物院,可以称之为“海洋上的故宫”。其建立体现的是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国家海洋博物馆承担着重塑中国海洋价值观的重任。不仅是天津滨海新区的文化地标,更是中国海洋事业的文化里程碑。
进入海洋博物馆后,首先看到的是宽敞的大厅。大厅的一旁有介绍博物馆的小册子,小册子里给出了参观路线建议,可以取一份边走边看。
路线一:龙的时代-远古海洋-今日海洋-航海发现之旅(两小时)
路线二:从风帆到行轮-海洋灾害-海洋天文(两小时)
路线三:中华海洋文明第一篇章-中华海洋文明第二篇章-中华海洋文明第三篇章(两小时)
参观完毕需要6个小时,我来去匆匆,像“蓝色家园”展厅都没有走到,很多展厅也是走马观花,颇为遗憾,若有机会一定再来细细参观学习。现在只记录下我学习到的知识——
二楼“龙的时代”展厅通过展览鱼龙、翼龙化石及霸王龙化石模型揭示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这一主题。
展厅为我们展示了距今2.5亿年至6600万年间中生代的爬行动物。
在中生代时期,各种爬行动物繁盛,占据了海洋、陆地和天空,中生代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事实上人们所熟知的传统意义上的“恐龙”只是爬行动物中的一个类群,且仅生活于陆地,而海洋中的各种鱼龙、蛇颈龙以及天空中的翼龙都不是恐龙。
中央展台上展示的是十米长的霸王龙复原模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龙之一,也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
展厅的墙壁上有一个长达11米的鱼龙化石,它是国内最大的鱼龙化石。
离开大厅后,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展柜——
在第一个展柜中,展出的是热河生物群。热河生物群生活在1亿3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最大的特色就是发现了“带羽毛的恐龙”。热河生物群中的化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保存得非常精美。这得益于特异的埋藏环境,在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时期,火山活动十分频繁,火山喷发喷出了大量的毒气和火山灰,生物中毒死亡后,被火山灰快速地掩埋,从而能够保存为精美的化石。
第二个展柜展出的是贵州兴义动物群。有两条幻龙在追逐着一群兴义飞鱼。
第三个展柜展出的是天山哈密翼龙。拥有亮丽头饰的雄性哈密翼龙正想方设法地吸引雌性哈密翼龙的注意。
“远古海洋”展厅在国家海洋博物馆一楼,需要乘坐电梯下楼。
远古海洋展厅以地质年代为轴,通过展览叠层石、三叶虫、鹦鹉螺、菊石、鱼龙等1158件化石标本,讲述了46亿年以来地球、海洋和生命的演化故事。
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约5.41亿年前,一段漫长而缺少生命的时期。在前寒武纪时代中,地球上第一次出现了氧气、原核生物等。在展柜中,我们可以看到前寒武纪时代的典型代表——叠层石。
这个圆形展厅是远古海洋的第二部分,生命海洋——古生代海洋。距今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是影响至今的。绝大多数的生物门类,都在短短几百万年间纷纷涌现。
展厅内还展出了奥陶纪海洋霸主鹦鹉螺,鹦鹉螺是典型的海洋活化石之一,最早出现的头足类动物。
菊石与鹦鹉螺一样,壳体大小差别很大,一般壳的直径为数厘米到十余厘米,小的壳体不到1厘米,而最大的壳体直径可达2.55米。壳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直壳形、三角壳形、锥形壳形和旋卷壳形等。
离开中生代海洋展区,我们进入的这个展区,展示的是新生海洋——新生代海洋部分。新生代海洋是6600万年前至今这段时间的海洋。新生代时期,海洋地理环境、生物种类都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典型的生物——牡蛎礁和贝壳堤的化石。
展柜中展出的是鲸的演化,鲸类是现代海洋里最壮观的哺乳动物。
关于海洋的故事到这里就已经接近尾声了。离开展厅时,我们可以看到海百合化石——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早寒武纪世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
“今日海洋”展厅在海洋博物馆的三层。展厅占地约2800平方米,展品6000余件,展线长约500米。
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因此在外太空俯瞰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由陆到海的过渡地带我们称之为海岸带。海岸带通常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在右边的展柜中,我们能看到生活在不同区域的海洋生物。海岸带为生物提供了宽广的栖息地和营养物质,这里是生物种类最为众多的地带之一。
展厅中间展示的是大王乌贼。大王乌贼是世界上第二大软体动物,此展品是国内唯一一件大王乌贼塑化标本,是馆内重要展品之一。捞于太平洋,长约8.3米。
海洋鸟类约有670余种,包括“海岸鸟”和“海上鸟”两类。
湿地是位于陆生和水生两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很多珍惜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还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展柜中还有生活在透光层中的海洋生物,距海面200米以内的表层通常被称为透光层。这里有充足的阳光,生活着大量的浮游生物。这些浮游生物是海洋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因而透光层是生物生长最旺盛的地方,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
六边形的独立展柜中展示的是库氏砗磲,砗磲是双壳类中个体最大的,被誉为双壳贝类之王。
飞鱼是银汉鱼目飞鱼科约40种海洋鱼类的统称,以“能飞”而著名,所以称飞鱼。飞鱼长相奇特,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像鸟类的翅膀一样。但飞鱼不是飞翔,而是像翅膀一样的大胸鳍能让它们在水面上做短暂的滑翔。
海龟早在两亿多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是有名的“活化石”。
珊瑚虫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而珊瑚是珊瑚虫的分泌物,构成珊瑚虫的支撑结构。
北极是长年白雪覆盖的地方,几乎没有植物生长,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陆上生命活动相对活跃。
在这个圆形区域中,您会看到各式各样的贝壳。
软体动物的外骨骼就是我们常说的贝壳。人类生活和贝壳紧密相关。
本区域收藏有中国海域的贝类标本4000余件,包括常见的5大纲209个科3900个种,是世界上较为完整的中国海域贝类收藏之一。
离开“今日海洋”展厅就来到了“发现之旅”展厅。展厅展现了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兴起,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勇敢的探险家克服了种种困难让地球的全貌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展厅中有肯尼斯.贝林的雕像。肯尼斯.贝林是一位真正有爱心的慈善家。
迄今为止,贝林先生向中国二十多家博物馆、科技馆捐赠了总价值逾数亿元的珍稀动物标本,帮助各大博物馆筹建动物标本展览,为我国科普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因此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和中国博物馆友好使者称号。
自国家海洋博物馆筹建起,贝林先生就十分关注博物馆的建设,不仅无偿捐赠了400余件珍稀的动物标本,更是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多次亲自到访参观考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海洋博物馆的户外临海,海风徐徐,海浪轻抚,颇为惬意,在这里散布不失为一种享受。
户外展出的是余庆舰,这是一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捐赠的光荣退役的导弹护卫艇,舷号752。1991年5月下水,1992年1月以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命名为余庆艇,艇长65米,宽7.2米,吃水深度2.4米,满载排水量478吨。2014年8月退出现役。
“从风帆到行轮”展厅在海洋博物馆一层。
一艘巨大的仿古木船——宋元时期的“福船”,就停放在这里。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在闽浙沿海组建了一只对抗倭寇的舰队,此舰队主要采用福船。
展厅还展出了通草画,这是18、19世纪,广州的一种外销画,主要用于出口。
“海洋灾害”专题展览也在博物馆一楼,占地约1850平方米,包括动态星球、风起浪涌、山崩海啸、冰冻危机、海岸防护等主题内容,通过沉浸体验、参与互动、复原场景、视频展示等多种手段,带领大家系统了解海洋灾害及防灾减灾知识。
在这里,你可以身临其境般感受扑面而来的巨浪台风……在一幅幅摄人心魄的场景面前深层次认识海洋,直面强大却又不可抗拒的自然伟力!从而认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倡导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来到三楼的海洋与天文展厅,我知道了天文与海洋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就连组成海洋的水,都极有可能来自于天上的彗星。
起初,我们探索星星,是因为航海的需求。随着我们对天文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发现地球海洋的许多现象都与天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影响着海洋的同时也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生活。
后来,人类不再甘于在地上研究星星,转而前往宇宙探索,因而衍生出了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于航海和日常出行中。因此,从古至今,天文与航海都是密不可分的。
“中华海洋文明第一篇章”展厅在博物馆二楼。
这是第一单元“向海而生”。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已有人类活动。生活在海滨及岛屿上的海洋先民,靠海用海,从海洋中获取物质生活来源。
展厅展出了东汉时期楼船模型,楼船,因船高首宽,外观似楼,而得名。
展厅中央的模型复原了唐代的水密隔舱。水密隔舱结构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水密隔舱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使远航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人类长期开发海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海神信仰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千百年来,妈祖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民族经由海洋连通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
展厅中还展出了元代伊斯兰教墓碑复制品。这说明不同文明的人们汇聚到沿海地区并逐步融入了当地。
展厅的第五单元是郑和下西洋。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奉命,率领一支堪称15世纪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船队——两百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多人,以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智慧,历经千难万险,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广阔水域,远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率先在人类历史上实现了辉煌壮丽的洲际远航。
“中华海洋文明第二篇章”展厅在博物馆二楼。
在中华海洋文明繁荣鼎盛过后,自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不仅揭开了海洋时代的序幕,而且引发了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潮流。
随着私人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在明末涌现出了众多的海商集团。其中,以郑芝龙海商集团历史影响最为深远。
展厅中的甲午风云多媒体沙盘展示了黄海大战的场景。展厅还展示了参加黄海大战的定远号铁甲舰、致远号穹甲巡洋舰和经远号装甲巡洋舰的战舰模型。
处于历史转型时期的中华海洋文明,经历了百年沉浮,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华海洋文明将谱出新的光辉篇章。
国家海洋博物馆一层可以用餐,我买了三文治和草莓奶,一共花费60元。
国家海洋博物馆只是中新天津生态城的一部分,中新生态城还有很有好玩的地方。若有时间,一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