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里有不少泼皮无赖,有名的就有牛二、郑屠等人。其实,没发迹之前,高俅、西门庆等人也算是泼皮。就跟今天一样,有些人年轻时就是小混混,喝酒打架,赖账讹钱甚至调戏良家妇女、坑蒙拐骗等,无恶不作。可一旦他们靠着家里的关系,或者自己走了狗屎运,变成有钱人了,立马就会包装自己,人模狗样,一副上流社会人似的。
接下来的文章,咱们就分析一下高俅和牛二。
为什么要研究这两个人呢?因为如果仔细看原著,你就会发现,这是作者埋下的一个妙笔,作者通过这两人的转变,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变化。
首先说高俅。
高俅是个俘浪破落户,除了会踢球,其他基本不会,吹拉弹唱、相扑歌舞和诗词书画都是胡乱学得一些,若论仁、义、礼、智、信、忠、良等,他一点不沾边。这说明,高俅是个彻底的泼皮无赖,跟好人完全是对立的。
高俅靠什么生活呢?靠帮“王员外的儿子使钱”混日子。
用今天的话来说,高俅就是负责带富二代王公子去夜店、赌场、红灯区等场所玩,正事没有。因此,王公子父亲把高俅告了,高俅因此被惩罚,开封府判他“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这个时候的北宋,还是哲宗皇帝在位。
由此可见,开封府的府尹很强势,管你什么泼皮,只要不老实,立马把你赶走,天子脚下,岂容你这等放肆?老百姓也很硬气,众人一心,绝不姑息高俅,所以人人都不收留他。
三年之后,哲宗大赦天下,高俅又回来了。
通过董将仕、小苏学士和驸马王晋卿等人,高俅越来越幸运,最终接触到了端王赵佶,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因为球踢得好,又在端王勉强露了一手,高俅从此跟着端王混了。这前前后后,还不到一个月。
再过两个月,哲宗驾崩,端王继位,是为宋徽宗。徽宗有意抬举高俅,于是让他到边关挂名历来,弄了些军功,于是不上半年,当年的泼皮摇身一变,成了正二品的太尉!这位太尉上任第一天,不去了解工作内容,不去下基层考察,而是抓着当年仇人的儿子打了一顿板子,这气度还真是令人唏嘘。
其实,高俅应该用鸡汤类的话来说:感谢王进的父亲王升,若不是他那顿板子,我不可能有今天。要感谢生活中那些挫折,它会让你越来越强大!
再说说牛二。
牛二是个泼皮,从时间上推断,他应该是高俅上任时,成为泼皮的。书中说他“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
注意,这个时候的开封府,府尹已经不是当年惩治高俅的那位。因为林冲误入白虎堂时,高俅曾让开封府府尹治罪,当时一位叫孙定的小吏就说过这样一句话。
孙定道:“谁不知高太尉当权,倚势豪强,更兼他府里无般不做。但有人小小触犯,便发来开封府,要杀便杀,要剐便剐,却不是他家官府。”——《水浒传》
由此可见,开封府的府尹之前多次听从高俅,几乎成了高俅家的官府。若是之前惩治了高俅的府尹,恐怕不会这样。所以说,这时候的开封府府尹,已经另换他人了。这位府尹不敢得罪高俅,甚至连个小小的牛二都治不了。
众所周知,开封府府尹是从一品或者正二品的大员,品级在太尉之上,根本不应该怕高俅(所以现任府尹敢救林冲,得罪高俅,而且高俅没话可说)。
从哲宗驾崩到宋徽宗继位,这一年的时间里,高俅猖狂,连开封府府尹都怕他;开封府府尹懦弱,治不了泼皮牛二;老百姓似乎也不再硬气了,任牛二放肆,以至于把他“惯成”了没毛的老虎。
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整个社会风气都发生了变化!官不官,民不民,皇帝又不务正业,宠幸奸臣,这像什么样子?所以说,北宋之所以会灭亡,不是没道理的。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在水浒中还有很多,我们看当时底层小吏,会发现他们也都是“为虎作伥”。
杨志先是给皇帝押送花石纲,后来又为梁中书押送生辰纲;武松身为都头,帮知县大人到东京送礼;朱仝、雷横身为都头,要么就是以权谋私,放走晁盖、宋江,要么就是讹钱骗财(雷横抓刘唐,晁盖给他十两银子);宋江身为押司,一样放走犯人晁盖等;花荣身为知寨,私藏杀人犯宋江等。至于那些朝廷军官关胜、呼延灼、秦明等,都是直接投降了宋江,根本没有以身殉国的意思。最可怕的是,什么梁中书、蔡知府、刘知寨、程太守等,都是靠裙带关系做的官。
上层不正干,底层更是乌烟瘴气。北宋虽然当时还没灭亡,但王朝的太阳,已经是日沉西山,摇摇欲坠了。而皇帝这时候居然还从皇宫挖了地道,直通青楼深处,与李师师幽会,真是颇有创意了。
把这些人物的故事,联系起来看,就会看到不一样的水浒。这正是水浒作为名著、作为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