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这个人在历史舞台上的存在时间比较短,存在感也不是很强烈。但是,他却是研读楚汉争霸历史的关键性人物。
他不仅仅只是项燕的儿子、项羽的叔叔,还是天下反秦的前期领军人物,更是项羽开启暴走模式的带路人。
项梁从起兵反秦到兵败身亡,其实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在这两年时间里,他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填充了厚重的底色,也为后期的风云突变、尔虞我诈设下了诱因,他在楚汉相争的历史之中,其实起到了一个起承转合的作用,读懂他,对于全面深刻地理解刘邦、项羽等人命运背后的逻辑线大有裨益。
更重要的是,历史对于我们来说,从来都不应该仅仅是历史故事,我们需要透过项梁这样的历史人物去窥探人性的隐秘,去阅读人生百态,以促进自己成为一个更加通透的人。
那么,项梁短暂的一生,究竟隐隐约约地告诉了我们哪些人性逻辑呢?且从头到尾来梳理一下吧。
战国时代有很多所谓的“最后的名将”,比如赵国最后的名将就是李牧,“李牧死,赵国亡”;秦朝最后的名将就是章邯,“章邯降,秦朝崩”;楚国也有一位名将,他的名字叫项燕。
项燕这位老将军在楚国大厦将倾的时候,率军顶住了秦国青年将领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的攻势,为楚国强行续命,是楚国功勋卓著的民族英雄。但是,这位老英雄最后还是在老流氓王翦的软硬兼施下兵败身亡了,楚国也因此灭亡了。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江湖上开始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其实很有讲究,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谁会去说这句话?其次我们要搞清楚他们为什么和凭什么说这句话。
这句话一看就是失败者对成功者说,意思就是这次我输了,只要我不死,保证最终干赢你!说这种话的人其实往往只是表达不甘和不服这两种情绪而已,要说有什么理论依据和实力保障,基本上也是鬼扯淡。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实表达的就是楚人对秦人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而已!
这里需要简单解释一下,秦国统一天下,灭掉的也不止楚国一个国家,为什么只要他们会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呐喊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秦楚世代联姻,早就是一家人了,但是秦国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戏耍楚国,最后把楚国的精神偶像项燕给弄死了,把楚国也彻底吞并了,这种被自己人搞死、搞惨的感受确实更让人难以接受;二是楚人发源于蛮荒之地,民风一直比较彪悍、性格也比较粗暴,不服就干更符合他们的情绪和性格特征。不像中原大地和齐鲁大地,文明比较发达,人家即便心里恨得牙痒痒,但嘴里不随便放狠话,他们觉得没啥实际性的意义。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狠话实际上是一句空话,但是历史和生活有时候就是无巧不成书,它一语成谶了。
秦末天下大乱,陈胜首举义旗,苦秦久矣的六国人民纷纷响应。秦楚之间的恩怨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终于发挥作用了。
大家认为,古往今来的起义行动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拉队伍吗?不是!而是树旗帜!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两夫妻要翻脸了。大家去总结,提出要离婚的一方是不是通常要反复强调他想找的伴侣是什么样的?这就是树旗帜!因为树立了新的旗帜,才能和旧的事物有比较,有比较才方便突出矛盾,突出矛盾才有利于调动情绪!要唱反调,首先就要摆出旗鼓相当的阵势,要把最让人痛心的事情摆出来!
所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打出的正是楚国的旗帜,正是为项燕报仇的名义,这样一来,相当于把天下百姓对秦朝的仇恨感拉得满满的。
大泽乡起义那一点点星星之火,很快就成就了反秦事业的燎原之势,但是,由于陈胜、吴广自身的局限性,张楚政权注定只能如流星般在那段历史中留下霎那芳华,昙花一现。
陈胜被他的车夫刺杀后,大秦的政局一团乱,反秦的队伍也是群龙无首,需要破而重立。陈胜原来的手下大将秦嘉立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景驹来当楚王,希望借此来掌握政治主动权。
但是,政治博弈中,绝对威望是需要依靠绝对实力来支撑的。秦嘉和景驹这种自嗨行为,伤害了很多人的政治利益,所以他们的地位和名分根本就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项梁就首先表示很恶心,陈胜、吴广打着自己老爹的旗号揭竿而起,可在陈胜、吴广败亡之后,这面流动红旗还落到秦嘉、景驹之流手里去了,这让咱们老项家的人情何以堪?
项梁和项羽叔侄果断地将敢于随便称“楚王”的秦嘉和景驹给剿灭了,秦嘉战死,景驹逃跑(后死在梁地)。
项梁经此一战,不光捍卫了其楚国正统的政治地位,还吸收了秦嘉的部分部队,一跃成为天下反秦的第一大势力,名动天下。
将门之后的项梁算是就此崛起了。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项梁这样的将门之后,他的崛起是在一定程度上吃了身世的红利的。
史书中说,项梁因为杀了人,所以带着侄儿项羽逃到了吴中一带。杀人潜逃这种事情对于项梁叔侄来说影响并不大,因为他们项家在楚国是自带一定的免疫系统的,这都不是事。
相反,由于出身名门,项梁的交际圈也算得上是往来无白丁了。他到了吴中,很快就和吴中的社会精英混成一片。
吴中,这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它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呼——江东。在地图上来看,长江自九江之后突然北走,将长江两岸分为了东西两块,东边地区就被称为江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吴越之地。这块地区,也被风水大师称为中华三条龙脉之一水龙的龙头,金陵城便被很多朝代视为有帝王之气的建都首选,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项梁能在人才辈出的江东迅速站稳脚跟,除了跟他的家世有关,还因为他身边带了一个冠绝古今的霸王项羽。要身份有身份,要实力有实力,这才是人家唯他们项家马首是瞻的根本原因。
富贵看精神,功名看气概!天赋异禀的项羽往哪里一站,那都是鹤立鸡群,项羽就是他们项家的活招牌,胜过任何的广告和宣传。
大泽乡起义之后,项梁叔侄顺势而起,吴中大地,应者云集。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大事,谁都想跟随一个气势不凡的老大哥,毕竟,选择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
当时,吴地会稽郡守殷通也想趁着天下大乱这滩浑水,好好地建功立业一番,于是也想顺势成为一方反秦诸侯,于是他便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此乃天要亡秦。我也打算顺势而为,起兵反秦,请你和桓楚(另一个当地名流)统领军队。”
殷通看中的自然是项梁身上自带的品牌效应,但是他还是草率了,人家项家这块金字招牌在当时环境下,放到哪里不是价值满满,人家为什么要和你合作呢?你这种招募项梁叔侄做打工仔的行为,其实是入不了项梁叔侄的法眼的。
项梁叔侄听了殷通的话之后,感觉上天在暗示他们,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现在正是积聚启动资金的绝好时机。于是,项梁先是在和殷通谈事时让项羽突然发难,一剑砍下了殷通的头,随后手提头颅,身挂官印,大摇大摆地走出郡守府,大声宣布:“以后大家都跟我混了!”
殷通的手下自然会有一些忿忿不平之人,但这些人一哄而上却都被千古杀神项羽轻松击退。据传此战,项羽一人持一剑,一步溅一血,一气杀百人,让人震惊于项羽是天神下凡。
在项羽强大的震慑力下,项梁终于稳住了会稽郡的局势,他召集原先就已经混熟了的豪强与官吏开会,自立为会稽郡首,并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
随后,项梁从招来的兵丁中精挑细选出来八千精锐,着手打造自己的嫡系部队。
在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据地和打造自己的嫡系武装力量之后,项梁步步为营,命令项羽带着那八千精锐去扫平周边不服的区县,扩展自己的地盘。
可就在他起兵不久,北方就传来了陈胜兵败的消息,相当于义军首领的位置又空出来了。此时,难道项梁心里就没有怦然心动吗?他就不想顺势当上楚国代表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项梁还是比秦嘉和景驹之流要高明得多,他知道在自己羽翼未丰的情况下,得瑟越厉害只会死得越早,任何时候,强大自己都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所以,项梁按下性子继续打野。
陈婴
这时,他听到了不远处的东阳县有一股力量可以争取,领头的人叫做陈婴。
这支队伍为什么可以争取呢?因为这支队伍属于自发性的暴动队伍,他们的领头人陈婴都是临时推选出来的,他们的预谋性和目的性其实都不明显,也不强烈。
陈婴之所以能被推选为首领,主要是因为他读过书、明事理,且生性厚道,也就是口碑好。关键是他还有一个伟大而充满智慧的母亲,这位母亲不光成就他前半辈子的才华与运气,更是成就他后半辈子的富贵和福报。
在陈婴成为义军首领之后,她对陈婴说:“自从我嫁到了咱们老陈家,就从未听说过咱家祖上出过什么贵人。现在你突然得到这么大的声望,不是什么吉祥事。你应该找一个有能力的大人物,去做他的属下,造反成功能封侯,造反失败能逃亡。”
这番话就是教育陈婴在大事面前要有自知之明,别得意忘形,咱有多大本事就端多大的饭碗,千万别迷失在眼前的得失之中。别看这样的道理并不深奥,但是,作为一个母亲,能主动劝自己的孩子去放弃名利和地位,选择顺应时势主动让贤,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向听妈妈的话的陈婴,觉得妈妈说得很有道理,所以一方面低调行事、稳打稳扎,一方面审时度势、寻求明主。
当项梁、项羽找到他的时候,陈婴的部队已达到了两万多人,人数上几乎与项梁的部队持平。聪明的陈婴并没有因此坐地起价或者拒不合作,而是在和项梁、项羽确认过眼神之后,便毫不犹豫地将军权交给了项梁。
陈婴后来成为了楚国的上柱国(相当于丞相),项羽败后,他又归顺了刘邦,也在汉朝的开国封赏时得到了列侯的爵位并善终。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妈妈对他“上善若水”般的教育,听妈妈的话,大多数时候是有道理的。
在会稽郡逐渐站稳脚跟之后,项梁又前往自己的老家江苏宿迁去招兵买马。
各位创业的朋友,大家一定要记住,任何时候,家乡资源永远是我们事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具体原因就不详细解释了。
江苏宿迁远离关中,山高皇帝远,当时已经隐隐成为地下反秦的革命基地,反秦资源十分丰富。项梁这次回家,不仅得到了项庄、项伯等自家兄弟的助力,还在此地收获了一大批英雄豪杰,包括英布、范增、钟离昧、吕辰、蒲将军等后面项羽称霸天下的全部核心班底,当然也包括最让人惋惜的韩信。
当然,左右和改变项氏集团今后命运的核心人员基本上也在这次聚集了,如英布、范增和韩信等,本文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展开阐述了。
项梁在老家开始迅速壮大,人数达到了六七万,不断收复周边区县。之后,便是前文所说的项梁灭秦嘉和景驹的故事了,此时的项梁已经起势了,又岂会心甘情愿地把楚字招牌让给别人?
范增蜡像
在剿灭秦嘉和景驹之后,项梁集团也陷入了一个新的思考,为谁而战的问题。如果继续走自立的道路,谁也保不齐他会成为下一个陈胜、景驹,但是,如果要走拥立的路线,这个人选又不好找。
就在项梁进退两难的时候,范增站出来给他指点迷津了。
范增说:“秦灭六国,楚人的仇恨最深,人们至今还怀念被秦昭王骗入秦国致死的楚怀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诅咒是有道理的。陈胜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不立楚王后裔而自立,不能充分利用楚国反秦的力量,导致其势不长。自从你渡江以来,楚地将领纷纷前来依附,就是因为项氏世代为楚将,人们以为你能复立楚国社稷。你现在应该顺民意,立楚王的后裔。”
尽管范增这个提议在历史上还颇具争议,因为范增是楚国遗贵的代表,他这个建议的阶级用心还是很明显的。但是,从政治游戏的规则来看,还是比较符合时宜的。换句话说,浑水摸鱼的时候,就是要学会扯虎皮做大旗。
楚怀王熊心
项梁一点就透,于是便找来了沉冤未雪的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把这个正在放羊的落魄王室后裔推上了王位,王号还是沿用他爷爷的王号——楚怀王,这个王号比较容易拉仇恨,最能勾起楚国百姓痛苦的回忆。
项梁的这次动作还有一个潜在的意义,那就是把秦末天下大乱的农民起义正式公开打上了“贵族复国”的烙印。这有什么用呢?就是抬升了义军军事行动的战略地位,以前秦朝可以再舆论上进行降维打击,把各路义军定性为反贼,现在人家搭建了对应的政治平台,人家不是反贼,顶多只能算是敌国势力了。你秦朝不能再进行舆论攻击了。
此时,秦朝在最后的名将章邯的领导下,一路摧枯拉朽,正在慢慢地平复各路义军。清除“张楚”政权后,他们一路向北,在临济,章邯大败魏国复国贵族魏咎的魏军。魏咎困守于临济城,只好派宰相周市求救于齐楚。
复国的六国因为都死过一次,都有经验了,唇亡齿寒的道理都明白过来了,所以,楚国赶紧派出了项它领兵北上,齐国则由老大田儋和他弟弟田荣亲自率兵救魏。
但是,这些人跟章邯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章邯围点打援,坐等援军过来送人头。
章邯趁着援军远道而来、人马疲乏之际,于夜间发起奇袭,大破齐楚援军。齐王田儋、魏相周市全部战死,田荣侥幸得逃。魏王魏咎一看脱困无望,便跟章邯约定投降,请求章邯勿伤百姓,自焚而死,其弟魏豹流亡楚国。
至此,魏国复国势力第一个被章邯剿灭。
齐军战败后,田荣聚敛败兵,逃至东阿。章邯则尾随而至,围住了东阿城。
齐国的贵族们一看形势如此逼人,老大哥田儋已经战死,田荣也被围在东阿城了,便又拥立了末代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新齐王,搭建新政府以求自保。同时,满世界发求救信息。
项梁听说此时魏灭齐危,便迅速率楚国队主力前来救齐,在东阿城下大战章邯。此时的章邯已是疲惫之师,被气势汹汹的项梁一举破敌。
章邯向西败走,田荣获救。
项梁这次和他父亲项燕一样,在秦军不可一世之时,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可谓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给反秦队伍注入了宝贵的信心。
章邯败走后,项梁派出了后来楚汉二人转的主角项羽和刘邦进行追击。在城阳,项羽和刘邦再度击破章邯的防守。
章邯逃进了濮阳城进行坚守,还引来了黄河水做护城河,高挂停战牌。
项羽和刘邦见濮阳城牢不可破,便南下攻击定陶。不过,定陶作为中原经济中心,城高粮足,易守难攻。
两人久攻不下,觉得这样和秦军打消耗战很没意义,于是调头向西,结果在雍丘又碰见了秦军,再度大破之,还杀掉了李斯的儿子——三川郡守李由。
大胜后的二人,转头准备去攻打外黄(河南杞县)。
楚军三战三捷,士气大涨,项梁意气风发,修书赵、齐,约二国联军同击章邯,意欲一举打掉秦军的主力。
但是,很遗憾的是,赵国和齐国给项梁的回应,都是一个“不”字。回复是相同的,原因却是不同的,赵国是腾不出手,齐国是不愿意不上手。
此时的赵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内部叛乱,赵地首领武臣被大将李良杀掉,陈馀和张耳又干掉了李良,拥立了赵国王族后裔赵歇,刚刚成立的赵国政权还不稳定。而且,此时赵国主力正和燕国、齐国的部分力量在黄河以北扛着王离长城军的打击,算得上是分身乏术。
齐国为什么不愿意与项梁合作呢?人家刚刚救了你们,你们不应该知恩图报吗?
话说田荣在东阿解围后,靠着打剩下的那点败兵,回到齐地消灭了新成立的田假伪政府,立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田儋的儿子田福做新齐王。被赶下台的田假逃到了楚,丞相田角逃到了赵。跑位很艺术,避免了被一锅端。田荣借此机会对楚和赵表示,要我出兵可以,但你们要把那两个齐国的反革命交出来才行。
赵国此时正和田间(田假的亲戚)联合抵抗王离呢,你让他杀了田角?这不是开玩笑吗?所以赵国根本就没搭理田荣。
楚国那边就更加心里不痛快了,我们才救了你小子的命,你特么还没合作就跟我谈条件?所以也没搭理田荣。
求而不得的田荣恼羞成怒,倔强地宣布,齐国就是不出兵。项梁得知消息后,也犯了倔脾气,爱出兵不出兵,有你没你一样过年!便独自领兵去攻打侄子项羽都没有打下来的经济中心定陶城去了。
此次冒昧攻打定陶城,最终要了项梁的性命,也将秦末的历史强行拉入了另一个轨道。
定陶城易守难攻,且经济富裕,是最好的军事诱饵。当得知项梁心心念念要打定陶城时,龟缩在濮阳城的章邯就敏锐地嗅到了绝佳的战机,你们认为我们吃了几次败仗就不敢动了是吧?你们敢在定陶城外僵持,我就敢出其不意地给你们包一次饺子。
章邯这个人之所以被称为名将是有原因的,他的惯用组合拳就是:示弱、整军、集中优势兵力、突袭,最好夜战。
在确认项梁对他疏于防备之后,他选择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集中三十万兵力,对围攻定陶的项梁进行了突袭。
三十万精锐,还突袭,还夜战!多么稳重的战术呀!
一夜大战,项梁战死,楚军死伤大半,残兵四散,项梁的人生戛然而止。
英雄了得的项梁为什么会命丧定陶城下呢?这是本文需要重点剖析的问题,看似偶然,其实背后隐藏着诸多的人性误区。
首先,项梁为什么对定陶这座城市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因为定陶城是当时的财富中心,经济十分发达,各种资源十分丰富。这背后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人性逻辑呢?那就是好东西是人人想要的。
我们姑且把这种追求好东西的心态称之为欲望或者诱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谁不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点?
但是,人这一辈子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的,金钱、名利、美色、地位,各种各样的诱惑无处不在。当我们面对诱惑的时候,最难得的是要保持一颗理智的心。
为什么人人想要的东西,就非得落入你的口袋?为什么那么美好的东西摆在那里,别人却不去动?你要得到那些东西,背后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你的实力支撑是什么?你的意外风险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去权衡的!
归根到底,人这一辈子,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想要的”和“自己能要的”是有区别的,伸手去抢自己不该抢的东西,迟早会遭到报应的。
项梁就是有点忘乎所以了。定陶城这么好的一座城池,项羽和刘邦打了几下没成功,转头就跑了,这背后难道没有原因吗?难道他们不想占领这座经济城市?显然是他们发觉了风险和收获不成正比,所以主动放弃了。你项梁还急急忙忙冲上去干什么?作为一个统帅,这点风险辨别能力都没有吗?
其次,我们进一步挖掘一下项梁当时的心态,也就是剖析一下成功者的偏见。
在楚军三战三捷后,项梁有点飘了。他认为自己率领的楚军才是战无不胜的,不然,为什么所向披靡的秦军会在楚军手里接二连三地吃败仗?所以,他才会对有没有赵国和齐国的支援不以为意,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楚军足以横扫天下。
这就是成功者的偏见。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会格外的自信,从而觉得没有什么是自己搞不定的事情,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比如当时项梁的部将宋义劝他不要轻敌,他就没当回事。
失败者容易没有自我,成功者容易过于自我,这都是人性逻辑的误区!
成功者的偏见,就是容易把一些偶然当必然,然后飘飘然地突出自己的个人能力与信心。纵观楚军的三战三捷,其实第一次在东阿城下,楚军是占了秦军疲惫的便宜的;第二次、第三次胜利,那都是项羽和刘邦这楚汉双雄打出来的,与项梁关系并不大。遗憾的是,项梁觉得这是他英明神武和楚军所向披靡的表现。
一个人只要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放心,前面一定会有一个让他永远跳出来的大坑在等着他!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一下参考性自我分析的问题,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问题,有时候面对变化多端的外部情况和形势,很难真正做到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判断,但是,我们要学会把身边的人作为参考坐标来评判自己,也就是先识别别人,再识别自己。
以项梁为例,你不知道定陶城能不能打?打不打得赢?难道你不知道自己的侄儿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他简直就是中国历史上硬战水平的最高代表,他都没有搞定的事,你急急忙忙去搞啥?你和他在军事上的差距有多大,你自己心里没点逼数吗?
人,最怕就是在短暂的成功之后,忘乎所以。有很多人,一旦得势,就忘记自己爹妈姓什么了,就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这种人的人生和事业都是很危险的。
得了成功者偏见病的项梁,很难理性地分析问题了。他不光无法正确识别自己,也无法客观地去尊重对手了。纵横天下一百多年的大秦铁骑、关中劲旅,哪有什么好对付?秦国的军功制与秦军的战斗力,是秦国吊打山东六国的根本支撑,哪能轻易被挑战?
可惜的是,即便有了项羽这个盖世英雄帮项梁率先试水,但项梁还是不管不顾地扎进水里溺死了。不得不说项梁在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有点丧失自知之明了。
项梁一世经营、一战身亡,他的死和陈胜的死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惋惜,更令人感慨。
关于他失败的原因,前文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主要就是高看自己,小看对手,没有自知之明,这些都是人性之中最致命的缺陷,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避免的人性误区。
我们永远不要带着成功者的偏见去追求成功,人,贵在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方能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追求可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