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管破裂,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根据病因分为外伤性、自发性,后者又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
> 颅内动脉瘤:最常见,75-80%。
> 脑血管畸形:10%。
> 其他:moyamoya 病、颅内肿瘤、垂体卒中、脑血管炎、血液病、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1.一般症状
(1)头痛
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 前驱症状:发病前数日或数周有轻微头痛。
> 典型表现:突发异常剧烈全头痛,“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
> 伴随症状:一过性意识障碍、恶心呕吐。
> 持续时间:持续数日,2周后逐渐减轻。
> 局部头痛常提示破裂动脉瘤部位。
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常不重。
(2)脑膜刺激征
> 颈强直(最多见)、 Kernig 征、 Brudzinski 征。
> 发病后数小时出现,3~4周后消失。
> 老年、衰弱患者或小量出血者,可无明显脑膜刺激征。
(3)眼部症状
> 20%患者眼底见玻璃体下片块状出血。
> 眼球活动障碍可提示动脉瘤位置。
(4)精神症状
> 约25%患者出现欣快、澹妄、幻觉。
> 常起病2~3周内自行消失。
(5)其他
> 部分患者可出现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急性肺水肿、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
2.动脉瘤的定位症状
3.常见并发症
> 再出血:主要急性并发症。
20%动脉瘤患者病后10~14日可再出血。
> 脑血管痉挛:波动性轻偏瘫或失语,死亡致残的重要原因。
病后3~5天开始,5~14天为迟发性 CVS 高峰期,2~4周逐渐消失。
> 脑积水:1周内15%~20%动脉瘤破裂发生急性脑积水,亚急性积水于数周后。
> 其他:癫痫,低钠血症。
1.头颅 CT
首选,可早期检出90%以上 SAH。
2.头颅 MRI
> 亚急性期出血,尤其出血位于大脑表面, MRI 较 CT 敏感。
> 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脑内血肿吸收后, MR 可提示动静脉畸形存在。
> 确诊 SAH 而 DSA 阴性, MRI 用于检查其他 SAH 病因。
> 颅内未发现出血原因时,行脊柱 MR 排除脊髓血管瘤或动静脉畸形。
3 . DSA、 CTA 、
> 尽早进行,以确定出血原因、决定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
> 临床明确有无动脉瘤的诊断金标准。
> 避开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高峰期,一般出血3天内或3周后进行为宜。
> 动脉瘤家族史或破裂先兆者筛查、动脉瘤患者随访、不能进行 DSA 患者的替代方法。
4.腰椎穿刺
> CT 明确 SAH ,不常规行腰穿检查。
> CT 阴性,强烈建议行腰椎穿刺。
> 特征性表现:均匀血性 CSF。
附:三管试验—脑脊液采集顺序
> 症状
突发烈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 体征
脑膜刺激征阳性,无局灶性神经缺损体征。
> 辅助检查
CT 证实脑池及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征或 CSF 检查呈血性,压力増高。
急性期治疗目的:防治再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减少并发症,寻找出血原因,治疗原发病,预防复发。
1、一般处理
2、预防再出血
短效静脉降压药;
一般收缩压降至160mmHg以下。
可适当应用(6﹣氨基己酸等);
早期短程(<72h)应用抗纤溶药物结合早期治疗动脉瘤,随后停用抗纤溶药,为较好策略。
预防再出血最有效方法;
动脉瘤:动脉瘤颈夹闭术、动脉瘤切除术、栓塞术。
3、脑血管痉挛防治
4、脑积水处理
5、癫痫防治
6、低钠血症及低血容量的处理
7、放脑脊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