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析各种数据。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要怎么用呢?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自身经历,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介绍,推荐给对数据分析感兴趣的童鞋阅读。
作为业务部门的数据分析师,经常面临的场景就是分析异常。
比如老板找到你说:“小伙,帮我分析下最近一周的GMV下降的原因。”很多人拿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开始直接去找各个维度来拆分看了,最后还是一脸茫然。
首先拿到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用分析方法,描述和对比分析法。就是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看具体的GMV值下降了多少,以及采用趋势和对比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真正的异常,有可能去年同期也是节假日后的正常下降。
这个过程就像侦探探案时了解一些案发现场的基础信息。在对异常有了基础认知之后,想要了解真相,需要细分的思维方法,一步步分解还原案发的蛛丝马迹。但是怎么细分,以及按照什么样的套路细分是有讲究的。首先介绍细分常见的方法,笔者将其归纳为3类。通常在分析一个具体问题中可能会多种一起使用。
第一类是按照结构进行细分:
杜邦分析法,是杜邦公司发明的,采用金字塔结构,把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指标的比值或乘积。
这个借鉴于我们常规的指标体系的分析中。比如,在文首遇到的那个情景,GMV同比下降30%,可以按照杜邦分析法进行指标拆解,定位是UV少了,还是cr下降了,还是客单价降低主要影响。
分组分析法,根据一定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
分组分析法分为属性指标分组和数量指标分组。而属性指标所代表的数据不能进行运算,只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如人的姓名、部门、性别、文化程度等指标,可以按照一定规则分组,比如页面引流中对于同组织下:内部引流,其他为外部引流。
数量指标所代表的数据能够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说明事物的数量特征,比如人的年龄、工资水平、企业的资产等指标,例如年龄属性:1-17:青少年,18-35青年,35-55中年,55以上老年;
矩阵分析法,又称四象限分析法,源自著名的BCG矩阵,多用于产品组合战略分析中,实现产品及资源分配结构的良性循环,明星/现金牛/廋狗/问题产品。
在分析场景中,可以用来评估两种因素对于不同组的影响差异时,识别不同组间不同的业务策略。比如,评估业务中各个大区的GMV占比vsGMV同比增长率,识别到重点核心大区和有机会的大区。
第二类是时间(流程)维度:
时间颗粒度下的细分,按年/月/周/日对齐的方式细分看异常是否集中于某一时间段。
漏斗分析法,这是互联网用于行为分析中使用较多的分析法,分析从潜在用户到最终用户这个过程中用户数量的变化情况,确定整个流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各步骤的优劣,和是否存在优化的机会。
客户生命周期的方法,主要应用的场景是用户运营,聚焦不同阶段用户运营的策略,平时接触不多,就不展开。
第三类是程度分析方法,聚焦关注重点:
ABC分析法,又称帕累托图法。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
A类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比如可以在平台上去识别A类SKU带来累计GMV达80%,B类和C类占比剩余20%,理清楚平台的重点品类。
案例使用:在日常指标分析过程中,一般常用的是杜邦分析,结构细分和漏斗想结合的方式来定位异常点。
以上这个案例是将平时的分析过程进行了简化,但是方法和套路是不变的,多加练习,用好细分分析手法,拆解定位问题信手拈来。
下图附上我整理的原因分析方法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