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字怎么读?“蜀”字的构成与本义是什么?
蜀(shu):
《说文解字》:“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
《说文解字》:“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鳞,以虫为象。”。犹阴阳之气化生似蛇能行动细微之物者是虫之范式。(注意:虫、它、也三字有同源之说,然各有所别。参见五画之八“它”。参见三画之三“也”)
虫:繁体字写作“蟲”。
《说文解字》:“蟲,有足谓之蟲,无足谓之豸。从三虫。凡蟲之属皆从蟲。”
(虫:参见六画之五“虫”)
虫、虫、虫三范式叠加:(人三为众,虫三为蟲,蟲犹众也。凡鸟兽皆称为蟲)犹有足而蠕动之虫者是蟲字之范式。
繁体字“蟲”简化为“虫”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说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犹象人曲形有所包裹者是勹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犹人眼重童子之形者是目字之范式。
虫、勹、目三范式叠加:犹在桑野似大眼之蚕虫者是蜀字之范式。(《淮南子·說林訓》:“蚕与蜀状相类,而爱憎异也。”)
“蜀”犹在桑野似大眼之蚕虫者。读shǔ ㄕㄨˇ。本义:似大眼之蚕虫者。如:《说文》:“蜀,葵中蚕也。”。《诗·东山》:“蜎蜎者蜀。”(传:“桑蚕也。”)。《管子·水池》:“欲小则化为蚕蠋。”。《韩非子》:“鳣似蛇,禹似蜀,人见蛇则惊骇,见蜀则毛起。”。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古族名、国名、郡名,在今四川一带。如:《战国策·秦策》:“蜀,西僻之国也。”。汉· 贾谊《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 巴、 蜀。”。又如:蜀江(蜀郡之内的江河)、蜀魄(杜鹃鸟的代称。传说蜀君杜宇死后,他的魂魄化作杜鹃鸟)、蜀王春恨(传说杜鹃春天啼鸣时声音悲切,以致嘴角流血)、蜀郡(秦灭古蜀国,始置蜀郡)、蜀都(古代蜀国的都城)、蜀帝(泛指蜀的君主)、蜀叟(古族名。叟中一支)、蜀中(蜀,古国名,为秦所灭。有今四川省中部地。因泛称蜀地为“蜀中”)、蜀王(蜀国的君王)、蜀罗(蜀中织造的轻罗)、蜀道(蜀中的道路)、蜀栈(蜀中的栈道)、蜀本(宋时蜀中刻印的书)、蜀山(蜀地山岳的泛称)、蜀川(蜀地的川流)、蜀茶(蜀地所产的茶)、蜀客(指旅居在外的蜀人)、蜀国(泛指蜀地)。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中国四川省的别称。如: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蜀之鄙有二僧。”。又如:蜀刀(四川出产的小刀)、蜀桐(蜀地所产的桐木)、蜀都(古时四川称为蜀,蜀都指今四川省成都市)。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 朝代名。三国时蜀汉的简称。旧地在今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如:《三国演义·失街亭》:“ 蜀兵伤者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