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啦”一声
是滚烫的油脂与劲道的碳水化合物
合奏而成的交响乐
配合这美妙的乐音
香气随之扑鼻
“嗦啦”一声
是破开缭绕着诱人香味水蒸气的
导航语
这油脂与碳水化合物混合体
随之通过口腔,直通肠胃
也熨帖了心房
从南到北,从古至今
千百年来
这一碗面条
是中国人餐桌上
最普通、最便捷的主食
而这最令人熟悉的家常味道里
也演绎着大千世界的
酸、甜、苦、辣
这就是
面的魅力
面
同麺、麪
读作:miàn
麪,麦末也。
——《说文》
本义:麦子磨的面粉。
面
在我国的历史悠久
早在4000年前的青海喇家
就出现了用小米制作的面条
“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
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
——刘禹锡《赠进士张盥》
在古代中国
面条曾被叫做“饼”或“汤饼”
还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
“索饼疑即水引饼”之说
1400年前的《齐民要术》
记载了制作面条的“水引馎饦法”
“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
将拉成筷子粗细的面条
掐成一尺状,水浸之后
在沸锅的蒸汽上
快速捏成扁条状下锅
煮熟出锅淋上鸡汤
口感“滑美殊常”
这是早期中原地区最基本汤面的做法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
如今的面
有了更为鲜明的表现方式
它形态万千
可扁可长,可细可宽
无论是王侯将相的深宅大院
还是寻常百姓的一尺灶台
都离不开这一碗面条
面条
也正因为它
朴实无华、丰俭由人的特质
成为了最寻常的吃食
也承载了许许多多的珍贵记忆
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
悠久的饮食文化
培育了精湛的美食品味和技艺
一碗寻常的面条
在我国的不同地区
能演绎出千万种风情来
一碗面里
既黏合着对美食的虔诚与追求
也沸腾着对生活的信仰
山西的面
霸气又坚韧
刀削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山西的面
是用刀削出来的
十来斤的面团徒手端在手臂上
手起刀落
中厚边薄,棱角分明,形似柳叶的面条
就精准地飞入锅中
这样的做派
本身就透着一股子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