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于1945年10月30日在苏联克里姆林宫医院去世,年仅40岁。这位中国著名的音乐家怎么会去世于异国他乡呢?说来这是一个令人伤心的故事。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家庭。6岁时,随母亲黄苏英去了新加坡,在养正学校学习。区健夫老师发现了他的音乐秉赋,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开始音乐训练。
13岁时,母亲带他到广州,进入 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学习小提琴。以后,他又先后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1930年又到法国巴黎,随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巴黎音乐学院著名教授加隆、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学习,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杜卡的高级作曲班。1935年5月回国。
1935年至1938年间,冼星海以音乐为武器,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和救亡音乐,为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创作《保卫卢沟桥》《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著名抗日歌曲。
1938年11月,冼星海受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的邀请和妻子钱韵玲来到延安,担任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此期间,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他发表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许多音乐论文,谱写《黄河大合唱》,并亲自指挥演唱。
1940年5月,为给纪实影片《延安与八路军》配制音乐,他和影片导演袁牧之被秘密派往制作设备先进的苏联,本来冼星海想带妻子一起去,可他担心路上条件艰苦,于是把妻子留在了延安。在为电影配乐期间,还完成了《第一(民族解放)交响乐》等作品。
可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了。冼星海不懂俄文的冼星海,“没有办法为战争效力,他便想回国”。但因为新疆军阀盛世才的阻挠,冼星海他们无法通过新疆返回延安,只让1942年2月回国的林彪,给在国内妻子带回了一封家书。
1941年9月冼星海一行离开了莫斯科,转移到苏联的几个加盟共和国,后来到外蒙古,准备经蒙古回国。但仍在国境线上受到阻碍,没能回来,而流落到了乌兰巴托。
1942年12月9日,他又辗转来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以“黄训”的化名取得“政治居留权”。在这里,他没地可住,没吃没喝,在这寒冷的冬天,连一件御寒的大衣都没有。
幸运的是,哈萨克斯坦作曲家拜卡达莫夫偶然遇见了抱着小提琴、无家可归的冼星海。尽管两人语言不通,但拜卡达莫夫仍把冼星海带回了家,安置在他姐姐家,在自己生活也很困难时,仍给予冼星海无私的帮助。——直到冼星海去世后,拜卡达莫夫才得知他的大名。
拜卡达莫夫哼唱哈萨克民歌,弹奏冬不拉时,冼星海给他用小提琴伴奏,给拜卡达莫夫的孩子们演奏乐曲。他以自己敏捷的乐思,将许多哈萨克民歌改编成小提琴曲和钢琴曲,还创作了表现《第二(神圣之战)交响乐》、《阿曼盖尔德》、交响组曲《满江红》,撰写了《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音乐》等论著。
1944年初,拜卡达莫夫推荐冼星海去科斯塔奈市音乐馆做音乐指导,这里的生活非常恶劣,以至冼星海贫病交加,但仍然坚持完成了《中国狂想曲》的钢琴部分。在一次赴偏远山村巡回演出中,冼星海染上肺炎。
1945年初夏,冼星海和刚结婚不久的犹太妻子莱伊,从哈萨克斯坦回到了莫斯科。因为当时共产国际已在1943年解散,中共没有常驻莫斯科的正式代表团,并且,苏德战事仍然激烈进行,国际救济会也无力安排他的住宿。重病中的冼星海,走投无路,经多方打听,找到了在莫斯科外国文出版社的李立三。
李立三当即就把重病中的冼星海接到自己的家里,这时的早被停止了党籍,成为在莫斯科的无国籍游民,原来在共产国际的宿舍,早已被别人占用。他和妻子女儿现在也是挤在岳母家仅3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冼星海夫妇来到后,李立三把自己的床铺让给病中的冼星海夫妇,自己在地上打地铺。
李立三夫妇为冼星海联系治病,为冼星海夫妇解决食物来源,日夜操劳。一个多月后,才争取得到苏联国际救济总会的帮助,把冼星海送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治疗,李立三夫妇经常到医院去看望照料。
但由于冼星海身患多种疾病,又有严重的血癌,以至医院无力回天。终于在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医院病逝。
李立三夫妇帮着料理后事,与苏方人员为冼星海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后来为《莫斯科——北京》谱曲的著名音乐家穆拉德里(Mypagenu)致悼词,然后,把冼星海安葬在莫斯科近郊的一个公墓里,骨灰盛放在一个灰色大理石小匣里,匣子正中镶着一张他的椭圆形照片,周围环绕着缎制的花束,下面刻着金色的俄文字: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共产党员黄训。(他到苏联后用母姓,化名黄训)
这样,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音乐家,就病逝在苏联,骨灰也留在了那里。
1945年10月,毛泽东为他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1945年11月14日,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追悼会。
哈萨克斯坦人民也没有忘记他,1998年,阿拉木图市市长下令将原来弗拉基米尔大街改名为“冼星海大道”,并树立了一座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