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危机激化内外矛盾。
当然这其中还夹杂着,法德矛盾,英德矛盾,英俄矛盾,英德矛盾等多个国家的矛盾纠缠。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快速上升的德国成为经济上的世界第二,为了进一步发展,必然要争夺更为广阔的市场和资源供应。
德国继19世纪50-60 年代的工业高涨之后,从1870年初起,工业又出现跳跃式增长。
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3年,工业生产提高了4.6 倍。其中,生产资料生产上升了6.5 倍,消费品的生产上升了2.4 倍。从德国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来看,1860-1870 年仅为2.7 %;1870- 1880年上升为4.1 %;1880-1890 上升为6.4 %;1890-1900 年为6.1 %;1900-1913年间仍达4.2 %。德国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英、法两国,仅次于美国。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的飞速发展中,重工业和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特别迅速。1870-1913 年的43年间,煤产量从3400万吨增至27730 万吨,增长了7 倍多;生铁产量从140 万吨增至1680万吨,增长了11倍;钢产量从20万吨增至1770万吨,增长了近87.5倍。1913年德国的煤产量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三;钢和铁产量都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作为重工业基础的煤、铁、钢的迅速增长,对整个工业的增长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重工业的发展中,德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是因为普法战争中,德国对法国的胜利刺激了德国容克(地主)资产阶级的胃口。
德国的军事支出,从普法战争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增加了近4 倍,达到了21亿马克。这就使得克虏伯、施图姆等军火企业迅速发展。如克虏伯企业的工人数从1871年的1.6 万人猛增到1912年的6.83万人。
经济危机中的1932年,德国的工业生产较1929年下降了40%多,倒退到战前1906年的水平。一些重工业部门的生产下降更为严重,从1929~1933年,煤减产32.7%,发电量下降23.5%,生铁下降29.7%,钢下降35.1%,机器制造减产37.1%,汽车减产35.8%,棉花消费量降低了21%强。与此同时,德国有几十万个中小企业倒闭破产,全部工业开工率仅占33%,有600 多万人失业,占全国工人总数的50%。所以,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工业。
希特勒1933年上台成为德国元首,德国走的道路是“国民经济军事化”。一是国家向垄断组织实行巨额军事订货,保证垄断资本的利润不断增长。1932年,布吕宁德国政府的军费支出为6.7 亿马克,占国家年度预算支出的10%或占国民收入的1.5 %。在1933~1939年期间,法西斯纳粹德国的军费总支出为600 多亿帝国马克,占同期国家预算支出的40%或占国民收入11%。二是国家颁布” 卡特尔条例” 等法令,推动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1933年7 月,希特勒法西斯政府颁布了” 卡特尔条例” ,它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组建新卡特尔组织,各种卡特尔有权兼并局外企业。1939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约有250 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20%以上,控制了全国政治及经济命脉。
可以看到德国是通过将国家军事化,把过剩的产能转型为军事产能,从而创造需求,解决经济危机后的企业开工不足和就业率不足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外军事扩张,对外掠夺这占领的方式,来让德国走出经济危机。
希特勒1933年上台成为德国元首,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序幕,1939年到1941年相继占领了欧洲的14个国家,并且把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变为自己的仆从国。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之后陷入苏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