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 jì:上下结构,上斜下正。
上部“髟”旁左展右收,撇忌联排。左边“镸”斜势抗肩,横画等距:首横露锋起笔,大抗肩,渐重,勿长;竖笔起笔托住首横,转锋向下,稍左斜,渐轻,注意长度;两个短横均虚接起笔,大抗肩,注意轻重及姿态的变化;长横起笔左探,抗肩与上面横画协调,略呈俯视,收笔与首横对齐;撇提实接起笔,撇笔不要长,接着往右稍带、向右下切笔写提,勿长;末点不可写大,要内藏以让下。右边“彡”紧凑靠上,注意要写出形态和角度的变化。
下部“吉”字靠右,上收下展。首横露锋起笔,相对于上部“彡”稍偏左,要写准位置,抗肩稍大,渐重,勿长;竖笔虚接起笔,稍重,稍左斜,勿长;长横虚接起笔,抗肩与上横协调,略呈俯视,右边稍长,收笔稍下拉。下面“口”字注意位置:左竖偏左,竖身稍右斜,渐轻;横折实接起笔,横画勿重,抗肩,略呈俯视,到位后往上稍提笔锋、稍重顿笔写竖,左斜,渐轻,勿长;最后底横实接起笔,略抗肩,略呈俯视,收笔托住右竖。
唐 · 颜真卿 · 麻姑仙坛记
唐 · 柳公权 · 神策军碑
晋 · 王羲之 · 金刚经
元 · 赵孟頫 · 洛神赋
明 · 唐寅 · 自书词
宋 · 赵构 · 洛神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