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百科 文章管理 美食推荐 汽车百科 星座运势 旅游攻略 数码科技 教育资讯 宠物知识 养花知识 健康知识 周公解梦 热门影视 消费指南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斩立决什么意思(古代的“斩立决”是立刻拖出去斩了吗?)

59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4-09 08:14:03    

注意看,这个精神小伙被拉出去立刻处斩啦。我们看古代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像这种重刑犯被判斩立决,大手一挥“拉出去砍了”,犯人小命就没了。那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斩立诀是立刻斩杀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公布答案,不是的,斩立决不是立刻斩杀,一般是要等上好几天甚至是几个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事实上,我国古代的死刑是需要复核的,从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而后沿袭数朝。《隋书·刑法志》上也有记载:“开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 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犯人被判决为死刑,到真正执行斩首期间,有许多流程需要执行。斩首之刑一般分为两种:斩立决和斩监候。斩立决虽然叫做“立决”,但也并不是审结之后便立即将犯人推出斩首,也是需要经过当地都府审查,并且完成一系列手续之后再对犯人处决。斩监候的规矩就更多了,在审判定为死刑后,除了当地都府审查,还需要层层上报,最后朝廷批准了,才能在固定的时间执行死刑。


例如清代的普通死刑犯一般就是斩监候,这些人在被判定为死刑后,会被关入专门的牢房,等待三法司复审,有一些罪犯在案件复审的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免死。例如清朝著名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杨乃武在被判处死刑两年多后还能继续上诉,最后终于在慈禧太后的干涉下重审。

就算判了死刑,并且案情重大,毫无回旋余地,也不是立刻执行,而是要等待“秋决”。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左传》中有言:“赏以冬夏,刑以秋冬。”古人讲究赏罚应当顺应天时,于是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有了这样一个规矩。所以在我国大多数朝代,处决犯人的时间多选择在秋分以后,立春以前处决死囚,这就是所谓的秋后问斩。《唐六典刑部》中曾明文规定:每岁立春后至秋分,不得决绝死刑。另外二十四个节气日、国庆节、皇帝生日等重要日子也不能杀人。那么为什么古人偏偏喜欢秋后算账呢?这就和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就是说人的行为要顺应天意,不可忤逆。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这时行刑才能顺应自然界肃杀的意味。皇帝贵为天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时行事,所以处决犯人也要避开重要的天时。


如果有官员不在这个时间段处决犯人,是要追究责任的。比如在唐代,不按时间处决犯人要判一年徒刑。到了明代,不按时间执行死刑,官员也要“杖八十”。

另外,即使刚好处于秋分时,一天之内也不是随便什么时刻都可以执行死刑。大家在电视剧中都看过,只有午时三刻才能行刑。那这又有什么讲究呢?古人认为死者阴气太重,必须要选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刻斩首才行。午时三刻,大约为11点45分,太阳最盛,犯人被斩首后阴气瞬间消散——意思是罪大恶极之人,连鬼都不让你做。所以,斩首时间很讲究,不可能随便就咔嚓了。


另外,斩首的地点也有讲究,古代执行死刑,除了惩戒犯人,更重要的是要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所以通常选择公开场合。一般来说,王公大臣被斩首,会选择在朝门之外,比如明清时期,就是北京的午门。而普通罪犯,会安排在集市,比如清朝就是在菜市口。行刑的日子人山人海,围观者非常多。所以像包大人那样,自己在公堂上就把犯人砍了,起不到震慑作用。


最后,电视剧里经常演的“刀下留人”,在现实中存在吗?
电视剧中古代好像随便犯点错误,都会被砍了。可实际上,除了少数嗜杀成性的暴君之外,大多数时期死刑都很谨慎的。真遇到冤枉的,临刑前“刀下留人”,完全有可能发生。

比如著名的唐朝宰相魏元忠,曾被周兴陷害入狱,押赴刑场即将斩首。结果武则天觉得他还是有功劳的,特意下旨免死。传令的人怕耽误时间,还真派了个跑得快地,先去喊“刀下留人”了,估计要是晚一会儿,魏元忠就被砍了。

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我们必须要明白,正常情况下,历代统治者都不会随便杀人的。死刑犯,往往都是罪大恶极之人。

相关文章
什么是纯水和净水(净水还是纯水?!)
2025-06-24 09:55:36
花草为什么失绿(栀子花叶子失绿变黄绿原因何在?)
2025-06-24 09:53:25
窗帘为什么会漏风(飘窗窗帘的正确安装方式!)
2025-06-24 09:33:06
为什么浴室水渍泛红(淋浴房水渍久了擦不掉怎么办?)
2025-06-24 09:22:33
壁纸为什么软化基底(壁纸不是说贴就贴的~)
2025-06-24 09:06:44
为什么房顶要盖瓦(盖房屋顶瓦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2025-06-24 08: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