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饵块,也叫粑粑
饵块、饵丝是云南最古老的米制品之一。西汉人史游所著《急就篇》有“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了一条:“米面蒸之则为饵”;五代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说“粉米蒸屑”,可见饵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云南的饵丝
饵块是云南常见的传统食品,很多地方称其为“粑粑”。其制作过程是将大米淘洗、浸泡、蒸熟、冲捣、揉制成各种形状。云南18怪中“粑粑叫饵块”,饵块质地软糯,刚出锅会粘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云南人过年压一个很大的饵块,在寒冬腊月里,切一片放在火上,边烤火,边吃饵块,饵块再沾上云南豆腐乳,就是过年的滋味。
这种粑粑也叫“饵块”
把饵块切块,就成了腾冲知名的食物“大救驾”。大救驾相传是明朝永历帝由于吴三桂大军逼近昆明。南明天子朱由榔(永历帝)逃往滇西腾冲,清军紧追不舍,当时天色已晚,此一行人走了一天山路,疲惫不堪,饥饿难忍。找到一户农家,主人把家里认为最好的食品炒在一起,做成了由饵块、火腿、鸡蛋,青菜组合的一盘菜。永历皇帝吃后赞不绝口地说:“炒饵块救了朕的大驾。”从此,“大救驾”便成了腾冲炒饵块的“封号”乃至腾冲饵丝、饵块的代名词。
饵块切片后做成的“大救驾”
饵块切丝,又是不同的风味。吃法和米线差不多,饵丝烫软之后加各种帽子和佐料就可以了。最为知名的为大理巍山的耙肉饵丝及曲靖的蒸饵丝。大理巍山的耙肉饵丝,据说是始于南诏时期,是当地彝族和白族的最爱,好吃主要就是在配料上,将肉炖得耙糯糯的,达到入口即化的地步即可。
饵块切丝做成的“耙肉饵丝”
烧饵块是云南少数民族的饮食,现在普遍认为是彝族的传统食物。饵块切成片,在火上烧出来,就是烧饵块。在彝族的火塘上,干柴的火堆常年在堂屋中燃烧,白色的饵块在火塘上慢慢烤得金黄,米香味四溢在木屋内,这时涂上辣酱、芝麻酱,夹上蔬菜或者火腿,就是美味的一餐。
“烧”饵块
在昆明,烧饵块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把做成薄饼状的饵块放到网架上(下面有炭火)烤到饵块鼓起泡泡,此时翻面,等另一面也鼓起泡泡 ,微黄即可。烧饵块里面可以夹一根油条,现炸的油条,酥脆焦黄,搭配软糯的饵块,颇有层次,不喜欢加油条,也可以在里面加一根火腿肠;还可以配上独家秘制的酱料,加上豆芽、酱肉、腌菜、花生米、油条,卷在一起后,趁热咬上一口,汁香米糯,这就是昆明人常见的早点。烧饵块的酱料咸中带香,略微有一点甜味,通常会加云南特制的腐乳,来一点花生碎和油辣子,既简单,又美味。
昆明的烧饵块
如果您看完了也没有弄清楚,对不起啦,我们云南人就是这样的一个米制品弄得我们自己也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