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家好!欢迎来听胡诌聊文化。陈思王曹植,曹操第三子,才思横溢、卓尔不群,“七步诗”的典故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一首《洛神赋》更是享誉古今、令人神往。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称赞其“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清初文学家王士祯将其与李白、苏轼并论,以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仙才”。
《军师联盟》中的曹植
曹植代表作品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现今留存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君子行》是其中稍显冷门的一首,即便如此,这首诗的前四句仍然以成语的形式被世人千古传诵。
《君子行》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诗文开篇立论,君子应该防患于未然,不要让自己身处嫌隙之中,被人猜疑。《周易·既济》中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意思是说,君子要在祸患发生之前就事先防备,“不处嫌疑间”也是防患的一种行为。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接下来四句,用四个例子说明如何“不处嫌疑间”。第一个事例是不要在瓜田旁弯下身去提鞋,因为这种行为容易被人猜疑为在偷摘田里的瓜,第二个事例是不要在李子树下整理自己的帽子,因为这种行为容易被人当作是在偷摘树上的李子,这两句诗也是成语“瓜田李下”的出处。
第三个事例是说叔嫂间不应亲手传受物品,在古代,此举不合礼法,《孟子·离娄上》记载:“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第四个事例写长幼不能并肩而坐或并肩而行,也是古代礼法的一种,意指要长幼有序、尊卑分明。
瓜田李下
最后发出感叹:勤劳谦恭总是有迹可循、有矩可依的,但是想要做到才华内敛、不露锋芒却比独处时约束自己还难。古人有沉默是金的思想看法,并认为君子应该是低调不张扬的,《周易·系辞下》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说法,《菜根谭》中也有“君子之才华,玉蕴珠藏,不可使人易知。”的语句。
诗文最后四句则是以周公为例,来说明真正的君子是什么样的:周公姬旦礼贤下士,吃饭时要吐出口内食物停止用餐,洗头的时候要三次握住湿漉的头发,只是为了出来接待来访的贤士,所以后世人将周公称为圣贤之人。
周公姬旦
其实细究诗文前后,不难发现,周公之事例与前文君子论之文略有差异,前面写的是君子的行为准则,而周公四句的核心与重点却是礼贤下士,曹操在《短歌行》中曾写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自比,此处曹植亦是如此。
为何以周公自比呢?这就要说到周公吐哺以外的事迹了,周公本名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为人孝顺、忠厚仁爱,武王即位后,周公用心辅弼,先后两次辅佐武王东征伐纣,反观曹植,魏武帝之子,魏文帝之弟,与周公之境况格外相似。
《军师联盟》中曹植的父兄曹操、曹丕
曹植以周公自比,表达了自己礼贤下士、忠君报国的政治理想和建功立业、辅弼父兄的雄心壮志,这一点从曹植的其他诗文中也能看到,他在《白马篇》中写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之句,表面赞扬英雄悍不畏死、报效国家,内中蕴含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理想抱负,而在《薤露》中,更是直接写道:“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直言其胸中报国之意。
可惜的是,曹丕即位后,他处处受到限制和打击,数次迁移封地,但其理想与抱负仍是不减,曹丕病逝,曹叡即位后,35岁的曹植仍多次上奏恳请被任用,但是曹叡只是给予了口头嘉许,232年,41岁的曹植在忧郁中病逝于东阿。
《军师联盟》中作七步诗的曹植
结语:《君子行》表面是一首写君子的诗,实际上是曹植借“君子”以自喻,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明君的志向,只可惜他的境遇与周公却是天壤之别,在魏文帝、魏明帝二世的12年中,被迁封多次,未得到重用,最后郁郁而终,一代“仙才”就此陨落。“三曹”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曹植,大家更喜欢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