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驴看唱本”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听说好像跟一位神仙有关!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相信这句歇后语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它的本义就是:骑着驴看唱本,边走边看,边走边瞧,也就是“走着瞧”。
后来人们对它的释义为:试看事物发展结果,究竟会怎样。表示了一种胸有成竹、预料到事物必然结果的不让步的语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歇后语逐渐变成了:“你给我等着”,“等我怎样后就要你好看”的意思,带上了一种威胁的感觉。
传闻这句歇后语的来源,与“道教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颇有渊源。他经常手中拿着竹子做的一种说唱用具,后世人们把他看作是"道情"(中国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的祖师。
张果老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便是他的坐骑和他的骑法,他骑的是一匹纸驴,而且是面朝后,倒骑在驴背上。
古时有诗称赞张果老: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于是,因张果老倒骑驴说唱的情形深入民心,“骑驴看唱本”这一画面也进一步被演绎。据说张果老在边走边说唱时,往往是心情愉悦、神采飞扬,座下的毛驴也是闲庭信步般,自在从容。
后来人们就编出了“骑驴看唱本”这句歇后语,也就是骑着驴拿着剧本边走边看,边走边瞧,“走着瞧”的意思。
2
为什么骑驴可以看唱本?
骑马就不能看吗?
3
“骑驴看唱本”的本义,
竟然被一位唐朝的宰相带跑偏了!
什么是歇后语?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是“引子”,就像是谜面,后一部是“后衬”,就像是谜底,前后结合,趣味万千。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歇后语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源于唐代的一位宰相——郑綮。
郑綮,是唐昭宗时期的宰相、诗人,在家排行老五,又名郑五。郑綮善写诗,但是诗里总带“刺”,诗的样式也有些怪,时常只说一半!所以在当时被人们称为“郑五歇后体”。
可惜的是,郑綮的歇后诗并没流传下来。但有史记载郑綮生性幽默,经常写一些讽刺诗,通常只说前半句,后半句他虽不说,但聪明人都能明白,因此经常惹人会心地大笑。
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后人认为他很聪明,世上有些道理是不能直接说透的,说透了会得罪人,搞不好还会掉脑袋,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他就发明了这种方法。
虽然在诗界,“郑五歇后体”登不得大雅之堂,但是耐不住大家喜欢,于是竟不胫而走,被广为效仿,在民间不断产生出新的样式和内容,最后就形成了歇后语。
郑綮爱写讽刺诗,似乎不带一点俏皮的味道,就体现不出他的诙谐幽默。于是后来的歇后语,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也就成了一种“威胁”、“不让步”、“要你好看”的含义。
所以,“骑驴看唱本”从一个从容悠闲地慢细品的状态,被郑綮给带跑偏了,以至于后来的人们,更是把它当成了一个略点讽刺含义的词语。
不过在当今的新时代,这些歇后语应该要有它新的解读了!
4
一句歇后语,读出了当时的社会百态……
在新时代下,该如何赋予新解读呢?
郑綮做宰相的唐昭宗时期,已处于唐朝末年。《资治通鉴》中记载唐昭宗一直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但未经戎马,识人不明,藩镇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在皇室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所能做的极为有限,让人深感扼腕。
郑綮此时所作的“郑五歇后体”诗,之所以被人们广泛喜爱并流传,也是跟当时的社会现状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