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科考,到最后肯定是全国统一的,影视剧上经常出现进京赶考,说的就是这么回事,但是你要获得这个资格,还要一级级考上去,我们就以清朝的科考制度来说明。
首先,你要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要先取得资格,就要先参加童试,如果录取入学的就称为“生员”了,统一接受教官的管教,如果你在学宫肄业了,出来就称之为生,说句大白话,就叫秀才。在清代来说,这就叫有功名在身,是有功名的人了,成绩最好的叫廪生,国家会发放粮食,能做到不愁吃喝。
有了这个身份,就可以正式的参加科举考试了,但是科举考试又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先说乡试,乡试一般情况下是每三年在各地的省城举办,因为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之为“秋闱”,参加乡试的前提是你必须是秀才,才能参加,但是在这之前,还要通过本地学政巡回举行的考试,成绩优异的才会被选送参加乡试,这也是层层选拔,代表了你当地最优秀的人去省城参加全省大比,考中后就称之为举人了,考了个第一名叫解元,难怪范进中举会疯了,可见难度之大,唐伯虎就是唐解元,才华横溢。
接下来就是会试了,也就是全国各地的举人就在乡试过后的第二年春天,全部汇聚到京城礼部参加会试,因为在春天,所以也叫“春闱”,那真是全国精英汇聚一堂了,你说是不是全国统一的?一般考的都是八股文和试帖诗。如果考中了,就称之为贡士了,第一名叫会元。
接下来就要参加最后的大考了,那就是殿试。殿试一般是由皇帝主持,毕竟是为皇家选拔优秀人才,皇帝要把把关,参加殿试的资格不用说,肯定是贡士才有资格,在殿上由皇帝或者是皇帝身边大臣出题,题目就看当时情况随机了,除了书本上的,还会考策问,也就是看你除了会死记硬背,反应灵不灵敏,口才好不好。取中以后就统称为进士了,但是殿试又分为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其中第一甲的一二三名分别对应的就是我们所知的,状元,榜眼,探花。所以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现在高考还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