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耳朵具有双耳效应和声定位能力。
想象一下,当我们走在路上时,听到了头顶的鸟儿在树梢间的叫声,即使无法透过浓密的树叶看见它,也可以大致知道鸟儿的距离。此时身后传来由远到近自行车铃铛声,我们并不需要回过头去看,便为它让开了道路。
双耳效应是指声音到达左右耳的时间差和强度差,从而让人类能够确定声源的方向。
当声源在左侧时,声波会先到达左耳,后到达右耳,从而产生时间差。同时,声波在穿过头部时也会受到头部的遮挡和反射,导致声波的强度差异,从而让我们感知到声源在哪个方向。
在不依靠视觉的情况下,我们的耳朵和大脑仅从声音中也可以感知到声源的距离。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用长1.5-2.0米,直径25毫米的一根塑料硬管(或金属管)即可,将内部装满细沙后两端用废纸堵住,在火炉旁加热后窝成一个圆形,两管口相距250毫米左右。倒出管中的细沙,将管口打磨光滑,用布条将管挂在试听者的两耳旁。试听者紧闭双眼,耳贴管口,助手用一细木棒轻击管的任意部位,试听者皆能准确地判断出敲击处的位置,这就是双耳效应。
通常来说,人类对于距离的感知是非常不准确的。
大约以一米处为分界点,当小于这个距离时,人对声源的感知距离往往高于实际距离,而当声源与人的距离大于一米时,声音的距离是被低估的。
时间差效应
如果左耳先听到声音,那么听者就觉得这个声音是从左边(先听到声音的耳的一侧方向)来的,反之亦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左右之间的时间差效应。
时间差效应是我们听觉辨别声源方位(发出声音的位室)的重要根据之一。
时间差效应的原理
耳在头的两侧,如果一个声音来自听者正前方(中轴线),那么这个声音到达两耳的距离是相等的,因此,听者就觉得这个声音出自正前方;如果这个声音来自听音人的左例,那么左耳就比右耳先听到这声音,于是听者便觉得声音出自前方的左侧。
换句话说,如果声源偏离正前方中轴线的角度越大,左耳比右耳的听音时间差就越大。
有人可能会问,双耳在人头的两例,人头直径大约20cm,声音在常温情况下每秒钟速度是344m,那么一个偏离人头前正方的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是非常微小的,人耳能分辨出来吗?
值得怀疑。但是实验和实践证明,怀疑是没有道理的。
声强差效应
当声源在距离听众不远的地方时,两耳之间的声级差异较大。
当声源距离头部一米以内时,如果这个声源位于头部的两侧,声源的距离变化会导致ILD变化高达20分贝,但是,如果声源位于听众的正前方,此时由于声源到左耳和右耳的路径对称,ILD的数值很小,因此无法提供距离信息。
如果声源和听众的距离超过一米,ILD变得大致独立于源距离。而对于ITD来说,它在接近听众时随着声源距离而变化的程度不如ILD剧烈,因此对距离判断的贡献较小。
声强差效应也是我们听觉辨别声源方位助重要根据之一。
声强差效应的原理
如果一个声音来自听者正前反正前方的中轴线上,那么,声音到达双耳的声音大小是一样的,于是听者就觉得这个声音处在前方;倘若声音来自听者人的左侧,听者人就觉得声源偏左。
双耳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尤其在声学厅堂中使用的更为频繁。
这也是为什么声学设计师在保证厅堂常规的混响时间满足后,还会利用舞台上的传声器、放大器、扬声器等电声声学来丰富声音,原因就是这样可以使人们双耳听到的声音更具有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