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坐针毡这个成语出自房玄龄的《晋书·杜预传》,讲述了西晋时期名将杜预之子杜锡学识渊博,性格耿直,多次规劝晋惠帝的儿子做人要耿直,要说真话,要礼贤下士。太子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故意在杜锡坐的坐垫上插了一些针,杜锡没有发觉,一屁股坐下去后屁股被扎得流血。
·2.使用时间:“如坐针毡”这个成语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3.成语典故:杜锡的遭遇后来被人们总结成了一个成语,叫做“如坐针毡”,意思是好像一屁股坐在了插满针的毡子上,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形容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不安,十分难受。
·4.同义词和反义词:“如坐针毡”的同义词有:“坐立不安”、“芒刺在背”等;反义词有“泰然自若”、“从容不迫”等。
·5.使用场景: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局促不安、心神不宁,比如在等待重要结果时,心里就像坐在针毡上一样忐忑不安。
·6.造句:在等待考试成绩的时候,我如坐针毡生怕自己考得不好,面试时面对考官的提问,我如坐针毡紧张得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