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百科 美食推荐 汽车百科 星座运势 旅游攻略 数码科技 教育资讯 宠物知识 养花知识 健康知识 周公解梦 热门影视 消费指南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初税亩谁提出来的(古代的井田制,到底是怎么回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30 12:02:50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古代中原是典型的农耕文明,所以关于土地的分配制度一直是历代王朝的重中之重,依据社会的具体发展需要,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基本都有所不同。

而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实行的则是井田制,那么为何这一制度又被称作奴隶制的美好幻想呢?


01

什么是井田制

井田制亦称阡陌之法,远古华夏土地分配之制,田地交错成网、规整有序,因而得名“井田”。

其本质为氏族土地共有制,溯源于原始公社时期土地共有之传统。

借由《谷梁传》与《孟子》所书,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制度的大概,土地划为公私二田,前者所占大约九之一。

民于公田耕作,乃得以私田自给。公田所出,是为贵族之禄;私田所获,分予村民。

于典籍中,此种贡献称为“助”或“借”,即“借力于民以耕田”,其实质属劳役税之范畴。

在古代封建社会土地是政权和贵族的根本,它以村社为基本单位,表面上归国家和君王所有,验证了“四海之内,皆属君土”的原则。

周王将土地通过分封制授给诸侯,而诸侯又把土地逐级下授给低级的封建贵族,这样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贵族体系。

每一位贵族都以其一定数量的村社作为其俸禄的来源地,成为附着于社会肌体上的“寄生者”。

这种遗风一直延续到了秦汉时期,各类食封如“千户侯”“万户侯”等尚有迹可循。

在井田制的框架下,民众被大致分为"野人"和"国人"两个群体。"野人"指的是在村社耕作的平民,他们专注于生产;而"国人"则是指居住在城市和食邑的贵族,他们拥有参与政治、服兵役、接受教育等权利和责任。

这种划分明显的阶级制度,被称为"国野制",其中这些居住在都城之外的"野人"的职责仅限于为土地付出劳动,谈不上什么公民权利。这样的制度,将社会分成了有序的两部分,各有不同的角色和期望。

02

为什么会说是美好幻想

有说法称井田制由大禹创立,但在《孟子》一书之前,并无关于此种制度的明确记载。

考古学界对夏朝的存在仍然没有太多的证据,因此关于井田制的争议从未平息。

所以胡适在《井田辩》中表示,这种制度好像是经过了后人的艺术加工的乌托邦。

郭沫若也是如此,不过在他看来这个制度或许也是存在的,周代规定百步为一亩,一个成年男子可以耕种百亩,构成一个‘田’,这是井田制的基本单位”。

换句话说,就是以100步见方为一亩,100亩组成一田,由一位农夫负责耕种。

不然甲骨文的“田”之一字从何而来?

在那流转的土地制度里,土地从帝王之手递到诸侯,再至士大夫,逐级下授,至末端方为平民所触。

彼时君王、诸侯及各等级的族长,虽皆凭土地为荣,但土地似国之共有。

这些上至诸侯下至族长们,除非犯下重罪或在战场上沦为他国的俘虏,沦为奴隶,否则那片土地就如同他们私有的田产一般。

土地既定,必求人以耕。

那些在田间耕作的农夫,被广泛地称呼为“庶人”或“庶民”。“庶人力于农穑”,这句古言正是对他们生活的概括。

在矢簋的铭文中,周康王封赐宜侯时,除了赐予庶民,还提及了封赐七个伯爵,以及一些蓄民。

唐朝人有时候称他们为“鬲”或“人”,其中“鬲”与“黎”音相近,“人系”即指代“黎民”。

在这封建体系中,无论是庶人还是黎民,都以“夫”为单位,成为周王赏赐封臣、施恩下属时大批赠予的物品。

其中的耕作之人,不仅有普通的庶民,还有大量的战俘以及犯案者,这些人也被称作隶农。

“南亩”之上,众多的农夫遵循着成王的号召,进行着集体的耕种。

农具在劳动的号角声中挥动,众多的“农夫”在“田睃”的监督下耕作,贵族也亲临现场指导。

当时的这种籍田制度,尽管受到奴隶制社会的影响,仍可从古代传统中窥见其影子。

井田制的初衷是为了保障公社所有制,进而激发生产效率。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它成为了一种剥削工具。

而在这个制度之下,私田与公田的并存引发了新的问题。当八家农户专注于自己的私田,而将公田产出视为微不足道的税负时,劳动的积极性在公田上怎能得以体现?

私田的产出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活,但公田的产出却是对国家的贡献。许多人或许心存侥幸,草率应对公田的耕作。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井田制无法适应社会和百姓的长期发展需求,因此我们从上述情况可以明白,为何现代人会把井田制看作是一种空想或者说幻想。

03

井田制的瓦解

当民众不愿积极耕种公田,王室的财政收益自然而然地减少。为了弥补这一收入的匮乏,鲁国提出了初税亩制度。

据《公羊传》解释:“初税亩,初为始,税亩则是按照田地亩数征税”,这种方法意味着鲁国成为首个以田亩面积为标准来收取赋税的国家。

换言之,政府开始忽视土地的公私之分,转而依据民众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来征收税赋。初税亩的推行,无疑为井田制敲响了暮钟,标志着一种新的田赋制度的诞生。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往往伴随着权力格局的重塑,当诸侯王室拓展疆土的能力增强,他们支持的军事力量也随之壮大,对中央的周天子构成了潜在的挑战。

在和平年代,周王的权威尚能得到表面的尊重,可一旦他在对抗外敌的战争中失利,其威望便迅速下滑,春秋时期的“箭中王肩”和“周郑交质”等事件便是对此的生动诠释。

鲁国的初税亩政策与商鞅的变法,无疑是划入历史里程碑的事件,二者分别以法律之名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宣判了土地公有制的终结,这两大改革不可或缺地推进了社会制度从奴隶制跨入封建制的历程。

在这一变迁后,土地私有制被正式承认并巩固,土地——这一构成社会基础生产力的重要元素,大多落入封建地主手中,而农民只拥有极少的一部分。

这样的土地所有制模式,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成为了社会经济的基石。



相关文章
为什么大门不外开(大门朝内开还是朝外开?)
2025-05-23 06:32:26
为什么没人买顶楼带阁楼(为何都不建议购买“顶楼带露台”的房子?)
2025-05-23 06:16:04
新家为什么有味道(“新房通风”是把窗户打开?)
2025-05-23 06:08:12
冰箱为什么关不死(冰箱门关门时没有吸力很松关不紧)
2025-05-23 06:00:20
为什么电热不亮了(导热油式电加热炉有哪些常见故障)
2025-05-23 05:53:22
瓷砖为什么下弯(选瓷砖需要注意什么?)
2025-05-23 05: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