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凉风习习,本该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然而,随着气候渐趋干燥,不少人却开始感受到"秋燥"带来的困扰。
口干舌燥、鼻腔不适、皮肤干涩等症状接踵而至,有些人甚至会出现无痰干咳、咽喉不适、鼻腔出血、精神疲乏以及排便困难等问题。虽然"秋燥"并非严重疾患,但它确实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导致情绪波动和烦躁不安。
为了缓解"秋燥"对身体的影响,除了注意日常防护,如注意保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等,我们还应积极参与户外活动,适度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和环境适应能力。
在饮食方面,除了保证营养均衡外,不妨多摄入一些具有润燥效果的新鲜蔬果,如梨子、百合、银耳、芝麻、菠菜、莲藕等。其中,蜂蜜作为一种天然的滋润食品,尤其值得推荐。
蜂蜜的药用与营养价值
蜂蜜是蜜蜂采集花蜜后经过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产物,不仅是营养丰富的食品,也是具有药用价值的天然物质。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蜂蜜具有以下特性: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蜂蜜有五大益处:"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他还指出:"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疼;和可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蜂蜜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镇静安神、提高体力、改善血红蛋白水平、增进心肌功能以及对口腔细菌有抑制作用等。
在营养成分方面,蜂蜜主要含有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高达70%,这两种单糖无需经过消化即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此外,蜂蜜还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B、C、D,以及钙、磷、铁、钾、镁、铜、铬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中,氨基酸的种类齐全,有的蜂蜜品种含有多达18种氨基酸。是当之无愧的“集营养之大成者”。
蜂蜜中还含有多种酶类物质,如淀粉酶、脂肪酶、蔗糖转化酶等,是天然食物中酶类含量较高的食品之一。
蜂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食用蜂蜜的注意事项
1. 适宜人群:适合便秘、肠胃不适、内分泌失调者,以及免疫力低下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
2. 不宜人群:1~3岁的幼儿、糖尿病患者、脾虚腹泻者,以及湿热体质的人群应慎用或避免食用蜂蜜。此外,生活在湿度较高的东南地区的人群,过多食用蜂蜜可能会加重湿热,损伤脾胃。
3. 食用方法:蜂蜜的每日摄入量以20~30克为宜,最好不要超过50克。食用时应避免用沸水冲泡或煎煮,最好用40℃以下的温开水或凉开水稀释,这样可以保持蜂蜜的营养成分和天然风味。
4. 饮食搭配禁忌:蜂蜜不宜与豆浆同食,因为豆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蜂蜜中的有机酸会使蛋白质发生沉淀,影响营养吸收。也不宜与葱、韭菜、洋葱、鲫鱼等食物同食,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5. 保存方法:蜂蜜应存放在非金属容器(如玻璃瓶)中,置于干燥、清洁、低温(5~10℃为佳)、避光的环境中,防止吸湿、发酵和污染。
6. 特殊人群注意:肝病患者应谨慎食用蜂蜜。对于乙型肝炎患者,可以适量食用,但肝硬化患者则应避免,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古代医家对蜂蜜的应用
古代医家善于利用蜂蜜的药用价值。张仲景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中记载了麻子仁丸,使用白蜜制丸,利用其润燥滑肠的特性,治疗燥热伤津引起的便秘。
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的乌头汤中,白蜜被用来调和药性,制约乌头的毒性而保留其药效,达到祛邪不伤正的目的,用于治疗寒湿阻滞关节引起的关节疼痛。
结语
在秋季干燥的气候条件下,适量食用蜂蜜不仅可以润燥解毒,减轻秋燥带来的不适,还能提供丰富的营养,增强体质。然而,食用蜂蜜需注意适量和方法,避免与不宜的食物同食,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食用。通过合理利用蜂蜜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健康,安然度过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