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房,是在国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因城市道路、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或房地产开发等而产生。特别是在2015年到2019年期间,全国各大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棚改,继而产生大量安置房。而“质量差”这个帽子,自安置房诞生之日起就被牢牢给戴上,安置房的质量真的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差”吗?
安置房
01、设计低标准决定了安置房的“低”品质。
无论是政府还是地产开发商,在进行安置房进行设计时,基本原则都是投入最低原则,也说就是:占地面积最少,设计标准最低。要做到占地面积最少,设计时就使劲提高容积率(可理解为单位面积土地上允许建的楼房面积),普通商品房容积率一般在3.1左右,安置房的容积率往往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为了达到高容积率,必须增加楼栋的密度,自然就牺牲了楼房的采光(仅满足冬至日不少于1小时直照)、户型结构(不规则且面积浪费多)、房间朝向(东、西、或东北、西北户型居多)等。要降低工程成本,在设计时,必然采用合格但较低质量水平的设备、设施、材料等,但绝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把楼板、墙体等厚度减少等情况,毕竟工程质量是终身责任的,设计单位不敢乱搞。如:备用发电机、电梯、水泵、门窗(多为塑钢窗而非断桥铝合金)、地砖等一般都采用很普通品牌。同时,在室外绿化、景观的设计上,也是普通绿植多,景观设计少。上述低标准设计决定了安置房小区的低品质,居住体验很差,并且是无法改变的。
高密度
02、施工低标准决定了安置房的“质量差”
对工程施工单位而言,同样一个楼栋,施工时间越短,投入越少,成本自然越低。要做到早封顶、早完工,最常用的做法就是在施工工序上做文章:降低施工质量标准。比如:绑扎钢筋时某些墙、柱核心区的钢筋漏绑,混凝土浇筑时漏振、少振,模板安装时减少矫正次数,抹灰时减少灰层厚度,门窗安置时水平度控制力度差等等,导致的结果就是出现大量的质量问题,如:混凝土墙体、地面裂缝多,墙体歪斜、不正,墙面抹灰、粉刷裂纹多,门窗歪斜不易开合且密封不良、卫生间漏水等。上述所有这些质量问题,都需要安置户在收房后、装修时进行二次装修处理,大多数都能处理。虽然质量问题很多,但底线还是有的,就是不会出现质量、安全事故,毕竟谁都不想坐牢。
低标准
03、市场交易难决定了安置房的“流通性差”
安置房交房后,不动产权证的办理往往很慢,有的要等3~5年。等到不动产权证办理下来,备注栏往往会注明“5年内不允许上市交易” 。如此,想进入二手房市场进行交易,真的需要等到花儿谢,那时,新房也已经变成了“旧”房,价值大打折扣。并且安置房大多是建在集体土地或国有划拨土地上,那么在交易时,出卖方需要补交土地出让金,增加了交易成本,这些成本无非是购买者来承担,不利于安置房交易。因此交易“难”,导致了安置房的“流通性差”,自然不被大家喜欢。
补交土地出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