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小文的题目限定了将要讨论的范围。指的是公共类建筑的某一层出于功能的需要,其层高相对较高;也有在建筑物主入口位置,一定范围内形成两个层高及以上的共享空间。都是通过高度变化来展现建筑风格或提升气势。
这就给建造师带来难题,就是浇筑整层的较高柱子或共享空间内的柱子混凝土时,因为高度高于常规设计而容易出现质量隐患。最常见的质量隐患是柱子的根部出现蜂窝、烂根、夹渣等现象。
读到这里,同行的专家们肯定会说,浇筑混凝土时自由下落高度大于3m、没有用串筒或导管、漏振或少振了等等。大家说得都对,是这些方面的怠于操作引发的诸多质量问题。但还想就这一情况作些更细致的探讨。
首先,个人认为,预拌商品混凝土的使用,因其坍落度大的迷惑性,使人们放弃了事先对柱子进行淘浆的工序。现场其实也没有与商品混凝土公司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散装水泥,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淘浆就是在倾倒混凝土前,对浇筑对象用不含粗骨料的混凝土(也就是同比例的水泥砂浆)进行润滑。
仔细观察这些柱子在没有封模之前的情况,因为高度的原因,设计得主筋较粗,箍筋较密。想象商品混凝土从柱顶倾倒而下时的情景,粗骨料石子的下落不是直线的,它是先碰到一根钢筋后弹跳着再向下砸到另一根钢筋,这可以从混凝土放料下落时与钢筋碰触发出的‘叮叮铛铛“声判断得出来,密集的钢筋使骨料的碰触变得频繁,使得本来包裹着浆液的骨料变得赤条条的——产生离析,或者说层层箍筋拦路抢劫掠去了骨料浆液的裹妆更为形象。所以,淘浆的作用是将水泥浆液预先淋洒在钢筋表面,使下落的混凝土不可避免产生的离析在落地后能重新复合。否则就是骨料与骨料的堆集形成蜂窝现象。当然,在淘浆前,要洒水湿润对象,注意无明水积水,使淘浆效果更好。
其次,柱子支模。柱子根部原有混凝土表面抹得不平整,有高差,柱子模板立于其上,底部不可避免会产生缝隙。对这部分缝隙不予以弥补处理,柱子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压力作用下,浆液会慢慢流失,造成烂根。本着谁产生问题谁负责主导解决问题的原则,泥工班应在木工支模完成后,逐个检查柱子的根部是否存在较大缝隙,并用水泥砂浆填堵封闭,产生强度后能有效防止混凝土浆液流失。
其他,保持锚固连接段钢筋清洁。高强度混凝土如C60及以上等级,粘性大是其较显著特征。先浇柱子混凝土一般浇至梁底面处,这样梁柱相交处及上部连接区的钢筋表面,每根竖向钢筋就会粘滞粘连厚厚一层混凝土浆。在其后梁钢筋绑扎时,这些粘连又具有强度的混凝土又大部分掉下来,堆在柱头梁底,很难清除,形成夹渣。故要对梁柱节点区的柱筋采取套管保护。
此外,计量偏差。正因为柱子高,柱子与楼层面的混凝土是分两次浇筑的,即先浇竖向构件(柱子)再浇水平构件(楼面)。这样施工的好处,一方面是有利于控制竖向构件的混凝土浇筑质量;另一方面是竖向构件的浇筑完成,使楼层支模架系统有了多个支承点而更具有整体性,提高了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柱子先浇过程中,对商品混凝土再精准的要料计划还是会有两个结果,要么多一点点,要么少一点点。多一点点,好办,浇几块预制过梁或预制水泥砖就可以。就怕缺一点点,难办,比如少了半截柱的约半个立方,混凝土厂不肯为这半方混凝土走一车,油钱工资都不够。这时候工地往往选择见好就收,留着这半截柱子待与浇楼面时。
这样会产生一个后遗症,柱内存水。我们知道,柱子混凝土浇完成到其后浇楼层,有将近5—7天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这期间如果下了场较大的雨,那么会在这半截柱子里积存大量雨水,木模板的遇水微胀性也不会让水从模板拼缝流掉。这个积水很隐蔽,很难注意到。当楼面浇混凝土时,新灌入半截柱的混凝土,如同水洗过一样 。拆模后会发现,黄砂与石子的本来面目也清晰可辨,柱身的混凝土强度难以发展,疏松得用手指也能抠除。
以上是对建筑物浇筑较高柱子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在这方面,向路桥专业施工学习是最直接的,城市快速路、高架公路、跨海大桥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无不是一根根巨大的混凝土柱子托举着的,这些挺拔有力的、棱角分明的、表面光滑的、成排成线无尽延展的柱子,形成城市别样风景线的同时,也同样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有力的注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