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大众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结合物,生活是舞台,文化是剧本,故在民间广泛存在共鸣和传承。有些俗话带有明显的文化标签,比如这里的"天门"和"地户"。
老祖宗很喜欢玩巧儿,不过,俗语中的修辞或标签也可能成为后人理解的障碍。
打开天门和地户,含义自明。有时道理很简单,但背后的文化支撑很有来头。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天文训
我们熟知的上古神话,共工与颛顼争帝,共工败,怒撞不周山,天柱折断,引发天塌地陷。天向西北斜,日月星辰向西北移;地朝东南陷,江河之水朝东南流。
当然共工很忙,史记说他大战祝融,又传共工斗帝喾,斗神农……只怪他是炎帝派系。
古代地理书《河图括地象》有详细总结:
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上,地户无下。
《河图括地象》做了总结和衍生,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上,地户无下。
在周易八卦中,西北为乾位,代表天门,为阳;东南为巽位,代表地户,为阴。从阴阳学与天文学角度来说,天门和地户是四季阴阳消长的节点。夏至阳气盛极,故曰"天门无上";冬至阴气盛极,故曰"地户无下"。
天门和地户后被引入风水学。风水学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又出现"天有四门"之说☞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西南为人门,东北为鬼门。见于《吴越春秋》。
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天门"和"地门"。民间就用天门代指西北方位,地户代指东南方位。
老祖宗说,房宅西北方位不要建灶生火。大凡此类俗语,往往有两类依据,一个为文化加持,一个为生活支撑。
➊阴阳五行说
我们知道五行相克理论。天门应乾位,在西北,西北属金。西北方起灶,火克金,这种格局形成"火烧天门"之象,为古人所忌。"火烧天门"是风水学术语,讲阳宅的一种格局,自然就关乎主家。
西北天门对应乾卦,西北属金,乾象征男性,于是金关联男性。金遇火则融,因此古人认为这种格局有损男主人气运。
清朝有个风水学大家叫赵九峰,赵大师曾在《阳宅三要》中对上述说法作了专门论述,很受后人推崇。
➋生活体验说
传统房宅格局习惯坐北朝南,与我国地理位置有关,一可采光,二可避风。其中就涉及西北不起灶的现实原因。
不周风居西北,十月也。广莫风居北方,十一月也。融风居东北,正月也……
——史记·律记
古籍总结我国风向规律,西、北和西北方向来风很常见,尤在天干物燥的秋冬季节。
过去环境常见露天灶台。灶台设在西北,西北风一吹,炊烟都被吹进家院。一日三餐,外加日常烧水,院子里炊烟弥漫,尽管跟仙境一般烟雾缭绕,但生活体验不好。
安全隐患是重点。以前多为泥墙草屋,柴房、院落常堆积柴火和木头。老百姓穷忙,寸步不离地蹲在灶前烧火,这情况不多见,秋冬天干物燥,一旦遇风则存在火灾隐患。
所以现实生活中,灶台习惯设在东或东南方位,符合传统说法和生活实用。
俗语前后句常关联,"地户不种树"同理。
地户应巽位,在东南,东南属木。东南方位有树,则出现木克土现象。坤为地,五行属土,坤代表女性。于是土关联女性,出现方位生克的局面。古人言,于女主不利。
"地户不种树",自然也关乎生活体验。
房宅格局朝南开放,目的为采光纳阳。冬季,太阳升起在东偏南方位,更多阳光可照进室内;夏季,太阳升起在东偏北方位,照射高度拉大,室内阳光减少。因此,坐南朝北的房屋格局,室内可保持冬暖夏凉的优势。
树木在房宅东南,自然遮挡阳光。冬季室内缺少阳光显阴冷,院落缺乏阳光而潮湿,日常易滋生虫菌,阴雨天后,迟迟不干。另外,农户常建有门楼或南厢房,日渐中午,等东南树木不碍事了,阳光又被门楼遮挡。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东南不宜种树。
民间老俗话,生活大舞台。老百姓经验来自两方面,一为生活实践,二为感性认知。
一些广为流传的说法,比如"十年鸡头赛砒霜",老百姓可能选择相信;一些搞不懂但会重复的现象,比如"天狗食月",老百姓则视为规律。这些都属于感性认知。
百姓生活不易,凡事小心谨慎,对于不确定的事情,往往选择相信。我们看待老俗话,当理解过去环境和先辈的心理诉求。
"天门莫见灶,地户不种树",一个简单生活经验,只是借用了玄学中的天门和地门,后来却被江湖术士搞出宿命论。
无论生活或玄学,皆以人为本,重要的是自己感觉好,不害人则无可厚非。拿着玄学故意愚弄他人,这就不地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