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经常在网上看到关于生活费的事,讨论最多的就是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给多少合适。有说1500的,有说2000的,还有说3000的,同时,大家有讨论起了以前上大学的生活费问题,做个对比。从讨论中不免看出,大家觉得生活费上涨是正常的事,因为物价在上涨,换个角度来说就是觉得物价上涨也是正常的事。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物价为什么会上涨。在大家的观念中,物价一直在上涨的,好像物价不上涨就不正常了。那么物价为什么会上涨呢?这就又牵扯上一源头的问题了,那就是原材料上涨了,再进一步就是人力成本上涨了,也就是我们说的工资涨了。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感觉工资上涨了物价也上涨了很正常。
那么工资为什么又会上涨呢?好像大家觉得正常,但是又说不清楚到底什么原因。总体感觉是物价上涨了,工资也得跟着涨。好像是这么回事,又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前面说了,物价上涨的原因跟人力成本上涨有很大关系。这就形成悖论了,就像鸡和蛋的关系,到底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呢?
那么我们假设一下,能不能工资也别涨,物价也别涨呢?感觉也行,反正购买力都是一样的,我以前一个月工资能买100斤猪肉,那么现在的工资还是只能买100斤,我的购买力没涨,这工资物价上涨好像也没有任何意义。
既然工资物价都在上涨,又都做了抵消,那么这个东西会什么会上涨的,自然规律不会做无用功吧,背后肯定有推手。那么是什么推动物价工资都在上涨呢?我想大家也能猜得出来,就是这些年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市场,因为房价一直在涨。搞房地产也很正常,这是市场需要,但为什么房地产要涨价呢,或者说北上广深大城市房价上涨一点正常,但是中小城市甚至县城乡镇的房地产都大幅度上涨。房价上涨推动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推动工资上涨,好像这么转了一圈跟没涨一样,购买力还是那么多,那么这背后又是什么逻辑呢?谁又在这次上涨中受益了呢?思来想去,总觉得政府卖地收入成为了唯一受益者,其他人都是过来买单的。
那么政府卖地不能按照以前的物价正常卖吗?为什么要一直推高地价呢?这就涉及到多方面原因了,既有市场的需要,房地产热的时候,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大家买房激情高涨,买涨不买跌的心态持续盛行,也无形中推高了房价,房价推高了,地就好卖了,竞拍的时候提高地价也正常。但是这个只是表面现象。最大的推手还是政府在推动房价地价上涨。
前面说了,工资物价房价都在涨,相互抵消,相当于都没涨,那么推动这些上涨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当中涉及到一个大部分人都想不明白,但是又觉得一直在努力,却没见到生活质量提高的问题。房价物价工资都在上涨,有受益者就有受害者,受害者就是喜欢存钱的人。八十年代的100元,如果存放到现在还是100元,不会因为存放了几十年到现在就成了1000元。但是八十年代挣100元,需要农村一家人一年的劳力,需要城市上班的三个月到半年的工资。那么现在挣100元需要多长时间呢?就是拿最低工资的也就是一天的时间或者不到两天的时间,更别说高工资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在80年代一家人辛苦一年挣的钱,抵不上现在一个人一天挣的钱,这个差价,也可以称为“剩余劳动力”去哪里了?很显然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被物价上涨无情吞噬了,也就是喜欢存钱的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中国有句古话,勤俭是一种美德,到现在也是我们大力宣传的一种价值观。勤俭节约的效果就是存了一些钱,但是这些钱又被物价上涨无情吞噬了,最终勤俭的人成了最大受害者。想想也很可怜,中国人向来勤劳节俭,又加上教育、医疗、养老都得花钱,手里不存点钱心里不踏实,这样的人也是最淳朴的人,他们不给子女增加负担,毫无怨言支持国家的政策,想着靠自己的努力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但可悲的是,他们成了最大的“被收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