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是丝状绿藻(双星藻、转板藻和水绵)的总称,主要有水网藻、刚毛藻和水绵藻三大类型。青苔一般开始时会在浅水处如毛发般附着在池底生长,颜色从浅绿逐渐变为深绿。在青苔刚长起来时,由于一些养殖户的处理措施不到位,往往最终导致青苔爆发。若天气晴好,光照强,水体透明度高,水温达到10-15℃,就会快速生长并逐渐蔓延,严重时布满整个池塘。青苔衰老或死亡时会变成棉絮状漂浮在水面遮挡阳光,颜色呈黄绿色或黄色,不易捞除,极易败坏水质,而且往往在捞除之后生长更为凶猛。
打捞可能是养殖户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方法,然而大部分的青苔都是水绵藻,不可能捞绝,零碎的青苔散落满塘,随着气温、营养和空间对其越来越有利,青苔就会在短期内爆发。尤其在雨后,雨水带入营养,下雨中不多的有益藻类倒藻死亡,塘里环境极适合青苔生长,这也是为什么青苔会在雨后长满全塘的原因。
危害
1、青苔大量存在时,不仅晚上会出现大量耗氧的现象,而且白天漂浮在水面会遮光影响到有益藻的光合作用,还会严重消耗水体中的无机盐类,跟水草和藻类争夺肥料营养,水质会变得清瘦,水体营养缺乏,导致养殖水体中的水草萎缩死亡,藻类难以生存,最终造成水体溶氧不足以及蟹苗天然饵料的缺乏。
2、由于青苔大量生长而导致池水太清,阳光会直射池底,养殖动物由于受到太强阳光的照射而发生应激反应,时间一长导致养殖动物体质变差,往往产生疾病,甚至死亡。晴天光照强烈,水体中的pH值也会快速上升,影响到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
3、当青苔在池塘大量繁殖时,会缩小养殖动物的水体活动空间,如棉絮状的青苔会困住苗种期的养殖动物使其无法挣扎出来,最终被藻丝缠住导致其活动和摄食困难,甚至饿死。
4、昼夜温差大的时节,水体清瘦缺乏藻类稳定的水体环境,白天光照强烈,温度上升快,晚上温度下降快,温差大会造成养殖动物应激反应大,体质减弱。
5、青苔在池中死亡后被风吹到池角或沉底变黑腐烂发臭,在分解过程中会降低水中的溶氧,败坏池塘的水质,在微生物的厌氧分解下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严重时养殖动物会因中毒或缺氧死亡。
来源
1、池塘积水开春时没有排干,清塘不彻底,很多青苔种子大量存在于池底,在池塘中营养、光照和水温等条件适宜时开始大量生长;
2、前期肥水不足导致水体过清,或者水浅使阳光直接照射池底,池底的青苔种子由于水温回升和阳光照射而迅速生长;
3、由于蟹塘螺蛳投放过量或施肥不当,导致养殖水体出现透明度高、水质清瘦的情况,阳光会直接照射底部,引起青苔滋生、爆发,使养殖池塘基础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水瘦藻类过于单一,青苔形成优势种群越长越旺,最后形成水越瘦越长青苔的恶性循环;
5、进水时青苔种子带入池塘中,待池塘营养、光照和水温等条件适宜时就会疯狂生长;
6、在池塘中种植水草时,水草上携带有青苔丝,营养、光照和水温等条件适宜时就可大量繁殖。
7、水草活力差,在营养空间竞争过程中输给了青苔,青苔不断挤压水草的空间,导致水草光合作用差,水草吸收营养有限,竞争不过青苔。
如何处理?
1、建议先除去部分青苔,可以用安全性高的杀青苔产品在下风处局部杀灭或是用人工打捞。
2、用腐殖酸钠产品遮光解毒(甲壳类的蜕壳期最好不用),适当加深水位,降低透明度。
3、当大量青苔死亡时会败坏水质,需要解毒改底增氧,之后再用超能芽孢菌种分解青苔腐败物,然后适时在晴天上午培藻肥水,降低透明度,抑制青苔的生长繁殖。
一般发现池塘水面漂浮青苔时,建议先尽量加深水位,在池塘下风处局部用安全性高的杀青苔药,然后用腐植酸钠产品干撒,等青苔略微减少发黄时再用一次,等青苔明显减少后配合使用超能EM菌种把水肥起来。
总之,苗池青苔控制重在提前预防,做好肥水工作,水体保持一定的透明度,尽量在池塘底部出现青苔时就及时处理,早发现,早处理,做到可控可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