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番茄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很多人都会选择自己在家里种植一些番茄。
但是,潜在流行的番茄病害也悄然而至,其中一种番茄叶霉病就是一种高发病害。
这种病害主要发生在三月下旬到播种后的五个月之间,发病率和传播速度都是最强的,对农民的损失也最大。
番茄叶霉病是由一群专性交替生活的真菌引起的,在番茄浇水后会在24小时内渗透引发感染。
如果湿度过大,叶片上就会出现白色绒毛层,甚至严重时会导致整个植株枯萎。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怎样才能识别出自己种植的番茄是否生病,并进行有效的防治?
番茄叶霉病一般有几个常见症状,最主要的是在叶片上出现一些淡黄色的病斑,然后在病斑上会长出褐色的霉层。
其次,还有植株会因为叶片严重变黄变小,而导致根系营养不良,最后整个植株枯萎死亡。
这就需要我们多观察一下,若发现病斑就要及时进行处理了,否则很快就会被传染给周围的植物,导致整个植物都得病。
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一片叶子上发现了2到3个病斑,就已经代表着这个植物已经感染了番茄叶霉病。
如果一开始只有1个病斑的话,那就说明这个植物的抗病能力比较弱,反之如果有2到3个或以上的病斑的话,就特别危险了,这说明这个植物已经非常有可能得了番茄叶霉病。
如果遇到潮湿多雨的天气,那么这种时间段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温床,只要温度再高一点,就非常适合这种真菌生长了。
因为这个环境特别符合真菌的生长需求,因为空气湿度超过80%就很容易发生霉菌。
番茄叶霉病是由霉菌引起的,所以当空气湿度降低到50%以下的时候,这些真菌就不会繁殖了。
综上所述,空气湿度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只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霉菌就没有产生的条件,自然也就不怕防治了。
1.光照条件。
众所周知,不管是哪个植物,在阳光照射下都会生长得更快更壮。
番茄也不例外,在阳光照射下,其生长代谢速度会比较快,其果实成熟时间也会更短。
同时,阳光还可以调节改善环境本身,温度也是其中一个,太阳照射下,地面就会受到加热反射,从而降低夜晚低温时空气中可能产生的潮湿程度。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可以有效抑制植物体表面水分蒸发,从而减少植物体自身的蒸发。
因为太阳能的辐射会直接影响植物代谢过程中水分蒸发,从而影响植物体表自己的湿度程度。
所以,当光照强度时,这个环境对他们来说就是比较干燥的,这样自然就不会产生什么霉菌了。
2.温度条件。
由于番茄本身就是一种喜欢成长在温暖环境里的作物,所以它能适应大多数环境温度。
但是,它最适合成长是在20℃至30℃之间,这个时候最有利于它们生长,同时也最不容易得病。
另外,如果这个时候温度太高的话,就会让植物周围形成一个干燥的环境。
相反,如果温度过低的话,就会让植物体内的代谢率降低,从而增加体内水分的含量,自然也就造成一个潮湿的环境。
3.通风条件。
在解决湿度这件事的时候,还涉及到了风力的问题。
空气中是存在水分的,这些水分在空气中是以多种形式存在,如水滴、雾、气体等。
但是,当风速较大的时候,它能带走许多空气中的水分,从而达到降低空气湿度的效果,这样对防止番茄叶霉病发生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风力的问题,在好的风力环境下,自然就不会得到什么病害啦。
1.物理防治措施。
首先,在播种之前,我们可以先对土壤消毒杀菌,这样可以很大程度降低病害发生率。
其次,在种植的时候,可以用无滴膜进行覆盖,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土壤湿润,又不会让水滴落到植物体面上造成潮湿。
最后,对于已经长出去又长出来的新芽,要及时清理掉,因为这些新芽一旦有病害,就会向其他芽传播,不到严重的时候是很难处理好的,所以要提前做好预防。
2.化学防治措施。
在选择使用药剂进行防治的时候,要先选择好合适治疗这种病害的药剂,一般来说,可以选择甲基托布津或者波尔多液等进行喷洒。
接下来,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施粉,喷洒次数需要根据发病程度和预防时间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每隔7天喷洒1次是比较合适的。
在喷防治药剂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要避开盛花期喷洒,以免影响果实生长;
其次,要避免晚上喷洒,因为这样会造成药液无效;
最后,要避开阴天喷洒,以免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