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白居易的这首《夜筝》仅用短短的28个字,便将一位全神投入古筝弹奏的女子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古筝,源远流长的华夏乐器,以独特的音色和魅力,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与思绪。它的声音穿越时空,流传千古。
古筝
源于秦地
古筝,又称秦筝,大约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秦国(现陕西一带),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
有关古筝的记载,最早见于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读作“bì”,意为大腿),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由此可见,古筝是当时流行于秦国民间的乐器,且村夫们常常在弹奏的同时,敲击瓦罐,拍打大腿,唱着俚歌。
到了汉代,古筝逐渐从乡间民俗乐器登上大雅之堂,得到社会的广泛推崇。“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东汉著名文学家侯瑾在其所著的《筝赋》中的这段记载,表明古筝已经发展到通过移动筝柱达到转调的效果。
三国时期,曹丕和曹植十分喜爱古筝,留下了“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诗句。东吴的周瑜也善于赏筝,后人化用其形象,写下名句“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由于指法变化多端,弹奏时可增强乐器的表现力。所以,唐朝时期的人弹奏古筝时放弃拨子,直接用自己的手指甲演奏,并将之叫做“搊筝”(读作“chōu”,今人叫做“抓筝”),丰富了演奏技法。
最初,古筝是一种竹制的五弦乐器,后逐渐发展为秦汉时代的十二弦,唐宋时代的十三弦,元明时代的十四弦和清代的十六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演奏家们对筝的形制与弦质进行了改革,成功研制出S型二十一弦尼龙钢丝缠弦筝。这种筝由于共鸣体加大,弦数增加,丰富了演奏的音响效果和发音的厚度,成为普遍流行的常用筝。
古筝是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1965年,古筝演奏家王昌元创作出古筝曲《战台风》,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等用来制造台风效果的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
此后,古筝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伴随着现代音乐、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发展,古筝的演奏技法呈现多样化,《山魅》《幻想曲》《箜篌引》等新作品层出不穷,进一步完善了古筝的艺术发展。
九大流派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筝不断得到推广、普及与创新,与全国各地的戏曲、音乐、说唱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秦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曾借用诗句“茫茫九派流中国”,描述了陕西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浙江筝派、福建筝派、蒙古筝派、朝鲜筝派等古筝九大流派的盛况。
陕西筝派,音乐悲怆激昂,抒情性强,被称为“真秦之声”,代表作品有《秦桑曲》《姜女泪》《香山射鼓》《三秦欢歌》《绣金匾》等。
河南筝派,左手揉弦多“小颤”“游摇”(弹奏招法)。曲调朴实浑厚,清新中不失激昂,又称“中州古调”或“郑卫之音”,代表作品有《哭周瑜》《叹颜回》《苏武思乡》。
山东筝派,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风格古朴典雅,与河南筝派较为类似,也称“齐鲁大板”,代表作有《汉宫秋月》《鸿雁捎书》《凤翔歌》。
潮州筝派,重视左手按滑音变化,强调“以韵补声”。音乐华丽柔和,也称“韩江丝竹”,代表作有《柳青娘》《寒鸦戏水》《月儿高》。
客家筝派,一般被认为是永嘉南渡(西晋时期人口南迁事件)之后传到广东地区的中原音乐与当地文化结合的产物。客家筝曲以典雅大方为特色,也称“汉皋古韵”,《出水莲》是其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浙江筝派,是现在较为流行的派别,“摇指”的运用和现代流行的演奏法较为一致。乐曲温柔优雅,也被称为“武林遗韵”,代表作有《月儿高》《将军令》《海青拿天鹅》等。
古筝九大流派各具特色
福建筝派,突出以古筝为主奏乐器的“古乐合奏”,有时还加入曲笛、随唱昆腔以丰富音乐内容。
蒙古筝也称“雅托葛”,有十弦和十二弦两种形制,多用于牧歌伴奏。
朝鲜筝又称“伽倻琴”,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和汉筝基本一致,既能独奏、重奏、合奏,也可以够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