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温度的日益升高,植物开始进入生长旺季,各种园林植物在抽梢萌芽的同时危险也在逐渐靠近,俗话说“旱生虫,涝生病”说的一点没错,这种危险就是年年防治年年有的“蚜虫”,由于蚜虫不仅危害严重,而且危害时间长,因此本章就单独来给大家念叨念叨蚜虫,希望大家对其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方便在日常养护过程中进行有效防治。
蚜虫
蚜虫俗称腻虫,是园林植物中最为常见的刺吸式害虫之一,与介壳虫、粉虱、蓟马、螨类合称为“园林五小害虫”,因此对于蚜虫的防治应防微杜渐,锲而不舍。
危害部位:
常聚集于植物的嫩梢、花蕾、嫩叶、嫩枝吸食植物汁液进行危害。
蚜虫危害嫩枝、嫩梢及嫩叶
危害症状:
根据蚜虫危害的特性可以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种:
直接危害:蚜虫在吸食汁液之后,常造成植物危害部位褪色(发黄)、卷曲、皱缩、萎蔫、虫瘿等;
间接危害:
①蚜虫分泌的蜜露常诱发植物发生煤污病,影响植物叶片光合作用,造成植物生长不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②蚜虫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造成植物生长不良,叶片黄化等,如:花叶病毒病、枣疯病、丛枝病等;
③招引蚂蚁危害一些果树的果实或在腐朽的枝干上进行蛀蚀,造成枝干空洞,引起植物营养供应不良或枝干折断。
危害植物:
常见的有月季、蔷薇、海桐、石楠、夹竹桃、桃树、紫叶李、重阳木、木槿、海棠、樱花等多种园林植物。
发生条件:
蚜虫的发生与温度高低至关重要,当温度达到12℃以上时,蚜虫便可进行繁殖,随着温度的升高,蚜虫的繁殖速度越快,3—5天即可繁殖一代,一年中可繁殖10—30代,且时代重叠,最适温度为15—25℃之间。
发生时期:
从3月份—11月份皆有发生,其中以春秋两季发生最为严重。
繁殖方式:
蚜虫可进行有性生殖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即雌性蚜虫在食物充足,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从生下来就能够繁殖后代,不需要雄性的帮忙),一般夏季食物充足往往是孤雌生殖,秋季由于气温降低,食物短缺往往是有性生殖,随后产卵,以卵进行越冬。
蚜虫难防治的原因:
①发生数量多,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
②叶片背面危害,正常喷药难以到位;
③远程迁移,通过风力传播危害或产生有翅蚜进行迁徙;
有翅蚜与无翅蚜
④长期使用同种药剂,致使蚜虫产生抗药性,不更换药剂很难达到防治效果;
⑤与蚂蚁互惠互利,蚂蚁为蚜虫趋避天敌,蚜虫为蚂蚁提供鲜嫩可口的“蜜露”;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⑥药剂不合理使用,致使蚜虫天敌减少。
园林中高效防治蚜虫的方法:
①冬季清园:在秋季落叶以后及时对枯枝、落叶、杂草、杂物等进行清除,减少侵染源;
②树干涂白:利用秋冬季对园林植物树干刮除老翘皮进行涂白,减少越冬虫卵;
③保护天敌:在防治蚜虫时注意保护食蚜蝇、草蛉、七星瓢虫等益虫,利用天敌将蚜虫控制在合理危害范围之内;
草蛉正在取食蚜虫
七星瓢虫正在取食蚜虫
食蚜蝇取食蚜虫
④物理防治:利用黄色粘蚜板诱杀,因其蚜虫具有驱黄性,因此可在蚜虫危害时在枝条悬挂粘蚜板进行诱杀;
黄板诱杀
⑤合理施肥:在给园林植物施肥时,应尽量使用有机肥或园林专用复合肥,培育健壮植株,提高园林植物的抗病虫能力,避免大量使用氮肥造成茎叶徒长,使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剧增而导致蚜虫在短期内爆发;
⑥药剂防治:在蚜虫发生危害时可使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如:氟啶虫酰胺(正面喷施,背面死虫)、啶虫脒(破坏神经传导)、吡虫啉(干扰神经)、吡蚜酮(抑制取食神经)、噻虫嗪(阻断神经传导)、烯啶虫胺(阻断神经传导)。
温馨提示:
①因其每种药剂作用机理不同,因此在进行药剂喷施防治时,为避免产生抗药性,应交替使用或复配使用;
②喷雾时要细致均匀,不能只打表面,重点喷施叶背、嫩芽、嫩梢处,喷施后以叶尖滴水为宜;
③单一成分药剂使用时,可适当添加相应助剂来提高防治效果,如:有机硅、橙皮精油等助剂;
④如有蜜蜂时可选择啶虫脒进行喷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