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华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品种繁多,别称丰富,如栗子、栗果、风栗、毛栗等,分布范围极广,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几乎遍布全国。在不少地方,板栗更是当地的“名优特产”。
然而,尽管板栗出身正、分布广、品种多,但它的地位却在古今对比中逐渐低调。在古代,板栗是“救命粮”,饥荒年代能当主食;是“干果王”,口感好且保质期长;是“农家宝”,地位与桃李杏枣平齐;更是“补益药”,大量医书医案都有记载。老一辈人秋冬吃板栗,既能解馋饱腹,又能强身健体,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但在现代,板栗的光芒却不再那么耀眼。虽然它在网购平台、超市、菜场随处可见,但关注度和热度明显不如从前。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物质生活条件改善,板栗的替代品太多;二是板栗需要煮炒、剥壳才能食用,处理起来比较麻烦,而且价格也不便宜。
尽管如此,板栗仍然是一种奇特的坚果,它不仅承载着文化、美食和药材的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价值。
一、板栗的“多重身份”
板栗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寓意吉祥,在喜庆的日子里,板栗象征着“大吉大利”。它还与长寿延年相关,栗树是长寿树,树龄轻松突破百年,而板栗产量高的地方,高龄老人也相对集中。
板栗还有着鲜明的特点:南北有别,南方多用于做菜,北方则以糖炒为主;大小有别,大的如鸡蛋,小的如玉米粒;公母有别,半圆的是母栗,扁扁的是公栗。此外,板栗还能药食两用,无论是生吃、水煮、糖炒还是炖煨,都能与多种食材搭配,勾起人们的食欲。
中医认为,板栗味甘、咸,性温,归脾、肺、肾、大肠经,无毒,是补肾果、升气果、养血果、强筋果。如今,板栗主要用于吃果仁,主要有三个用途:
• 健脾养胃:秋冬季吃板栗能固脾土、利中焦、益胃气,改善脾胃功能,其养生功效可与黄芪、当归媲美。
• 补肾壮骨:板栗被称为“肾之果”,能强筋骨,对腰膝酸软的老人有改善作用。
• 止血消肿:板栗还能缓解吐血、咳血、便血、鼻衄、尿血、口腔溃疡等症状,生板栗砸碎外敷能吸收脓毒,促进消肿。
二、板栗的“全身是宝”
其实,板栗的功效远不止这些。板栗树、果、花、叶、皮等都有用处,至少有七个方面:
• 栗肉:成熟饱满的栗肉是板栗功效的“主要代言”,煮熟食用可健脾滋阴补肾,生吃可化瘀消肿润肤。栗肉还可与其他食材搭配,如猪肉、羊肉、山药、红枣、薏苡仁、党参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与鸡肉同食。
• 栗楔:不饱满的栗肉(栗楔)煮熟吃能活血化瘀,生吃能治腰腿疼痛、口腔溃疡、夜尿频多。
• 栗子花序:味苦、涩,性微温,无毒,能健脾止泻、清热活血、散结消肿,对久泻不利、大肠下血等症状有效。
• 板栗壳:性平、味甘涩,可祛除风湿关节痛,与茯苓、白术合用能健脾燥湿,还可煮水止咳。
• 树皮:味苦、涩,性平,内服能治口腔溃疡、丹毒、癞疮,外用烧灰调敷可治瘙痒和消肿。
• 树根:味苦、性平,无毒,内服可缓解牙痛、疝气偏坠、关节疼痛等症状,也可用于妇人月经不调、痛经。
• 栗树叶:味甘、性平,微涩,入肺经,可清肺止咳除喘,用于治疗百日咳、咽喉肿痛。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板栗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脂肪、纤维素、果糖、维生素,以及钾、钙、铁、磷等微量元素,利于人体吸收。板栗壳和皮、根等含有单宁酸、粗纤维、粗脂肪、鞣质等成分,对咳喘、除菌等有一定作用。
三、板栗虽好,但有禁忌
板栗虽好,却并非人人适宜。发霉的板栗不能吃,会伤肝肾;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因为含糖量较高,容易引起病情波动;习惯性便秘的人不能吃,会加重症状;长期患病久治不愈的人要慎吃板栗,防止胀气和不消化。
此外,板栗不能与牛肉、杏仁、草鱼、豆腐等食物同食,可能会引起胀气、呕吐、腹痛、结石等问题。当前正值进补时节,板栗不能多吃,每天不超过10粒为宜。
四、总结:板栗,低调的养生果
板栗,这个从古代“救命粮”到现代低调养生果的转变,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虽然它不再像过去那样备受瞩目,但它依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养生价值。希望大家在享受板栗美味的同时,也能科学食用,发挥它的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