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重炮
一:古斯塔夫重炮。希特勒是一位崇尚“大就是美”的人,1936年他在视察克虏伯工业向他们提出了800MM口径巨炮的构想,根据克虏伯工程师的计算如果要达到这个口径的话光是设备的重量就达到了1000吨并且需要铁轨来协助移动,最终克虏伯公司于1941年完成了古斯塔夫重炮的研发并于1942年正式投入战场。随即希特勒又提出希望古斯塔夫重炮的机动性能够更高,简单的说就是希望克虏伯能够设计一款能携带800MM口径巨炮的坦克,于是克虏伯于1942年开始研发“P1500 Monster怪物坦克”——移动的古斯塔夫重炮,但是这个在研发上是相当困难的如:重量、大小、可靠性、移动性等都是需要去攻克的难题,特别是当时二战已经爆发继续研发生产这样的武器将会给国家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因为造1辆怪物坦克的资源可以生产80辆5号战车,所以这个计划在1943年被德国的装备与军火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叫停。
8号战车鼠式坦克
二:鼠式坦克。苏德开战后一直传闻苏联正在研发一种重达100吨的坦克,这种看似威力无比的”陆地战列舰”深深地吸引住了阿道夫·希特勒,1941年希特勒在咨询了保时捷教授关于开发超级战车的可能性后,要求克虏伯公司研发一种类似苏联的100吨坦克那样的战车,1943年保时捷教授与克虏伯公司向希特勒展示了鼠式坦克的试作车,该车全长10米、重达188吨、配备128mm主炮、可于2000米距离内击穿盟军任何一种战车,这种坦克也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最重战车的纪录保持者。可惜当时由于盟军的轰炸减缓了鼠式坦克的测试研发进度,以至于到二战结束时也只生产出了2辆,还有7辆正在生产中,其中1号原型车的车体和2号原型车的炮塔被拼凑到一起带回了苏联,如今放在俄罗斯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作永久陈列展示。
Ho-229无尾飞翼喷气式战斗轰炸机
三:Ho-229无尾飞翼喷气式战斗轰炸机。随着战争的进行战局对纳粹德国越发不利,尤其是制空权几乎完全掌握在美英空军的手中,于是纳粹空军元帅戈林对帝国空军急需的机型提出了“3*1000”的要求,即可以在1000km/时速的情况下携带1000kg炸弹飞行1000km,于是这款由霍顿兄弟设计于二战末期的超级战斗轰炸机——Ho-229便成了戈林元帅最后的希望。Ho-229由戈塔机车厂负责制造和试验,由于预计Ho-229的飞行升限太高达15000米,而德国缺乏座舱增压系统所以专门为飞行员设计了一套高空增压服,这种高空增压服看起来非常像后来的太空服,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前卫和科幻,可惜当时已经是二战尾声,1945年美军第9装甲师占领了戈塔机车厂将一整条Ho-229生产线及技术资料全部拿走,因此当后面美国研发的B2轰炸机面世时很多科学家都惊呼这不就是德国Ho-229的改进版吗?两者实在是太相似了。
气压炮
四:气压炮。失去制空权后,盟军的飞机肆无忌惮的对德国本土进行轰炸,防空火力点一旦暴露便被盟军的轰炸机摧毁,因此希特勒希望有一种能够悄无声息打击飞机的武器,于是Dr·Zippermeyer设计了一款气压炮,这款气压炮外形就像一个长烟囱,顶部有一个喷嘴,底部有两个3.2米直径的圆盘连接着燃烧室或声波产生器,当声波产生后经由长筒把声波增幅转化为高气压最后由顶部的喷嘴射出,在试验中可以测到1000倍大气压力,如果击中飞机可以立即把飞行员打至昏厥或死亡,然而可惜的是还没有进行长距离试验德国便战败了。
V3-火箭
五:V3-火箭。二战时德军的V1-火箭、V2-火箭广为人知,但是V3-火箭因为还没来得及投入使用战争便结束所以并不为人知。V2是一种超音速火箭,V1是飞航式导弹也就是咱们现代弹道导弹的雏形,V1和V2都是利用火箭引擎进行推进的所以都可以称为火箭,但是V3是利用火药进行推进的长距离投射武器所以准备的说V3应该炮而不是火箭。V3-炮是一枝五段加速式大炮,原理是在多段炮管中的特定位置引爆火药来达到多次加速,使炮弹拥有更高的初速从而增加射击距离,该炮全长130米,由于并未投入到实战中所以实际效果如何并不知道。
H级战舰
六:H级战舰。由于受《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海军只能保留少量舰艇,在纳粹主义盛行后这样小规模的海军自然无法满足希特勒的胃口,当时的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依然停留一战时的巨舰思维上,希望通过坚船利炮来对抗英法舰队,于是德军最高统帅部于1939年制定执行了著名的Z计划,决定建设包括六艘H型超级战舰、两艘航母在内的各种舰船约500艘。当时有情报称苏联海军将采用美制16英寸舰炮,而美国也决定将在新的战列舰上采用16英寸级主炮,这些情报都在刺激希特勒的神经,因为德国海军此前设计的H级战舰的火力在美苏新式战列舰面前显得过于孱弱,因此希特勒提出德国战列舰主炮口径必须绝对压倒任何可能的敌方战列舰主炮口径,他要求给H级战舰装备8门像古斯塔夫重炮那样的800 毫米主炮,但是实际上以当时德国舰船的设计建造水平如果给H级战舰装上800毫米主炮那么战舰的排水量将达到80000~120000吨,将无法进入德国任何一个港口,即便是进入了大海也需要众多小舰来伺候辅助它作战,最终希特勒被海军方面罗列的数据说服,同意在H级战舰上采用技术成熟已经量产的406毫米主炮。1942年德国海军在底巴伦支海海战失败后希特勒意识到现在的海战已经过了拼战舰吨位与舰炮口径的时代了,于是撤销了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改由邓尼茨来接管海军。邓尼茨对建造H级战舰毫无兴趣,他认为H级战舰完全是浪费时间和资源,甚至认为H级战舰不一定能造出来,因为当时德国没一座船台能够容纳H级战舰的建造只能采用船坞建造法,即便是造出来了也对战局产生不了多大影响,最复合德国海军现状的是潜艇是狼群战术,为了使狼群战术更好的发挥邓尼茨元帅需要的大量的U型潜艇,于是在1944年下令将H级战舰已经建好的部分拆掉用于建造U型潜艇。
Ba-349蝮蛇截击机
七:Ba-349蝮蛇截击机。1943年,盟军开始对德国本土实施纵深轰炸,德国各大工业城市均不能幸免,更糟的是面对数以千计的B-17轰炸机及性能优异的护航战斗机P-51,德军的活塞式战斗机显得愈发力不从心,因此除加快研发喷气式战斗机之外,德军急需一种高效而廉价的截击机。帝国空军的要求是操作简单、廉价,且能在发现轰炸机群后起飞,并在轰炸机到达轰炸目标前进行截击,那么以当时的条件来看只有用火箭引擎进行推进的飞机能够做到。所以Ba-349蝮蛇截击机更接近于地对空导弹,它在发射架上垂直起飞不需要机场,起飞后直至飞机接近盟军轰炸机群的这段时间飞机将由自动驾驶仪操作,在Ba-349蝮蛇截击机接近盟军轰炸机群之后,飞行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准轰炸机齐射装填在机头里的24发亨舍尔Hs297″暴风雪”式火箭,其后飞行员和带有火箭发动机的后部机身将分别使用降落伞降落,以便于对珍贵的火箭发动机回收再利用而木质的前部机身可被抛弃。Ba-349蝮蛇截击机载人试飞前曾经进行了数次无动力拖曳试验及携带假人发射试验均很成功,但是在1945年3月1日进行的唯一一次载人火箭动力试飞时,仅起飞32秒后飞机便坠毁,导致年仅22岁的志愿试飞员洛塔尔·西贝尔当场殉职。Ba-349蝮蛇截击机总共生产了36架,包括3 架B型(换装了推力更大、续航时间更长的瓦尔特HWK109-509C型发动机)。1945年4月,10架Ba-349蝮蛇截击机被部署在斯图加特附近等待盟军的空袭,但由于盟军地面部队的逼近,德军不得不在这些截击机被虏获之前将其摧毁,但盟军仍至少发现了3架完整的Ba-349蝮蛇截击机,其中一架被苏军得到,另两架(包括一架Ba-349B)于1946年运到美国。
纳粹飞碟
八:纳粹飞碟。在众多关于纳粹德国脑洞大开的科技里飞碟是不得提的一个,一直以来关于纳粹飞碟有大量传闻,前纳粹德国工程师格奥尔格·克莱因战后称自己曾见到过两种德国飞盘,一种是德国科学家鲁道夫·施里弗所执行的弗卢克雷塞尔项目,当时鲁道夫·施里弗在布拉格研发一个有固定座舱的转动涡轮叶片组成的圆盘,格奥尔格·克莱因声称,他在1945年2月14日亲眼目睹了这艘飞船的首次载人飞行,当时它在3分钟内爬到了12400米,飞行速度达到了2200公里/小时,而战后鲁道夫·施里弗在接受德国新闻杂志《明镜》采访时,承认自己在纳粹时期曾设计了一架直径为49英尺(15米)的旋转涡轮螺旋桨飞机当时人们叫它圆盘;另外一种由参与研发V-2火箭的工程师理查德·米德在布雷斯劳研发的非旋转磁盘,但是布雷斯劳最终被苏联占领,而理查德·米德则经由法国逃到美国。
XXI级潜艇
九:XXI级潜艇。二战的中后期德国使用的主力VII级潜艇在战场上经常被盟军反潜部队击沉,这说明VII级潜艇已过时了,因此海军潜艇总司令卡尔·邓尼兹将VIIC型和IX级潜艇的建造计划进行了变更,全力将资源投入于高速新式潜艇的建造,XXI级不仅比VIIC型更安静而且还改进了电池的容量使它拥有在水下以5节速度连续潜航2到3天而不用重新充电的能力,XXI级的舰体也被设计的简单化、流线型,提高了潜航速度和减少潜航阻力使它更难以被追踪和摧毁,XXI级还安装了液压鱼雷系统,缩短了鱼雷装配的时间使其能在20分钟里发射18枚鱼雷,同时还拥有更先进的声纳系统,可以在发射鱼雷时不需要借由潜望镜来加以瞄准增加了自身的隐蔽性。但是只有U-2511和U-3008这2艘是参与过战斗的XXI级潜艇而且它们的出击颇为失败,如由艾伯特·施尼上校所指挥的U-2511在成功躲避了护卫舰诺福克号重巡洋舰的搜索后,正要准备对其发动攻击时,就传来了德国投降的命令,于是艾伯特·施尼上校下令潜航返回德国港口,其余大部分的XXI级潜艇都直接报废或凿沉处理,但有8艘被盟国瓜分研究,美国得到了2艘,英国得到了1艘,法国得到了1艘改名为”罗兰德·莫里罗特号”一直服役到1967年,苏联得到了4艘并以XXI级潜艇为基础,研制了W级潜艇。不可否认XXI级潜艇是近代潜艇的雏型也是世上第一种完全为水下作战设计、而非以往为攻击和躲避水面舰攻击才下潜的潜艇。
太阳炮
十:太阳炮。1929年德国著名的火箭科学家赫尔曼·奥伯特在日常研究的过程中,意外开启了一个惊天的脑洞:将一副直径为100米的巨大反射镜发射到太空,它可以在夜间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上,这样一来,普通农作物就等于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享受到太阳光照,生长速度就可以大大加速,迅速提升田地的食物产量。另外,大型城市也可以得到充足的光照,从此节约下消耗在照明系统上的大量电力。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赫尔曼·奥伯特和他的得意门生、后来著名的火箭之父冯·布劳恩一同被招进了德军的火箭研发部门,为军队研制著名的V-2火箭。在这过程中,赫尔曼·奥伯特又一次提起了轨道太阳反射镜的设想,这一次德国组织了一批专家来配合赫尔曼·奥伯特实现这个设想,而原本设想用来温暖地球的轨道太阳反射镜摇身一变,成为了德国军队的末日武器——太阳炮!根据赫尔曼·奥伯特的设想,只要把一副巨型凹面镜发射到太空,聚集起足够多的阳光,它就可以产生任何防御设施都无法抵挡的超高温度,焚毁地面上的敌军战舰,甚至摧毁敌方的城市,按照赫尔曼·奥伯特的设想,建造空间站的工作始于发射一枚无人火箭,当这枚火箭进入8200公里高的轨道之后,它就会展开6条长长的金属缆绳,它们的直径大概只有0.5-1.5英寸,在火箭的旋转带动下自行延伸部署到位,作为太阳炮工程的起始骨架;接下来,后续发射的火箭将会把一副副太阳镜组件从地球运输到太空,这些太阳镜组件本质上是一个个空心的金属框架,由钠制成,在地球上高纯度的金属钠会迅速被氧化失去光泽,不过在太空中就没有这个问题,金属钠的反射效果好、密度小,是赫尔曼·奥伯特心目中非常理想的太阳镜原材料,沿着骨架太阳镜组件逐一拼合,彼此间的安装角度稍有区别,最后能够拼成一个巨大的凹面镜,太阳炮也便大功告成了;在太阳炮完工之后,这个巨大的镜面上将留下一个直径30英尺宽的圆孔作为接驳通道,从地球发射的货运火箭将严丝合缝地插在这个圆孔上,为太阳炮输送建材和补给,其实对比一下现代的太空站,我们就能发现当年赫尔曼·奥伯特的这个设计过于复杂,只要操作稍有不慎运载火箭极有可能对接驳通道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直接影响到太阳炮的安全,不过在四十年代,德国科学家能够有这样的设计也是相当厉害了。现在看来在当时太阳炮这种轨道武器的设想无疑是非常超前的,一旦得以实现绝对是毁天灭地的大杀器,只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火箭科技仍处于萌芽阶段,纳粹德国耗费大量资源也仅仅研发出了载弹量1吨的V-2弹道导弹,想在这个技术层面把巨型凹面镜发射到太空无疑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