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这个词,在现代生活中,已经见怪不怪了,是英语中 “Week” 的翻译。 也叫“周“, 是一个时间单位,特指连续七天排列的周而复始的作息日期,是用来制定工作日和休息日的依据。
汉语中“星期“这个词的原意是指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之日。 例如:唐王勃《七夕赋》中有:“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因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期,所以在后来“星期”慢慢也有了婚期的含义。例如:明小说《种玉记》有: “年少,梦中恍惚相逢,想是星期将到” 。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七天一周的说法,但有其他的作息制度,例如,在西汉时,史书载“吏五日得一休沐”,但这个休息日是不固定的,轮到哪天休就哪天休,而且只对朝廷官员适用。到了唐朝,官员的休息周期称为 “旬假”,也就是十天一休。 而到了明清时代,没有了“旬假”,而对平民百姓来说,休息日是在节庆日,主要有春节、大如年的冬至以及皇上的生日等。
而星期制的作息制度,是东方的古巴比伦人发明的,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巴比伦人就能区分恒星和行星。他们认为行星一共有7个: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阳,月亮。在他们心中,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其余星球都围绕着地球运动。后来犹太人把这种制度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三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明朝末年,基督教传入我国的时候,星期制也随之传入。
清朝光绪31年(即1905),清廷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成立“学部”,袁嘉谷奉命筹建编译图书局,后任该局首任局长。编译图书局下设编书课、译书课,任务是研究编写“统一国之用”的官定各种教材。在1909年,编译图书局设立了一个新机构专门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袁嘉谷亲自参加了这个馆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统一的名称,其中就有把七日为一周定为中国自己的“星期”。
之所以把Week翻译为星期,是因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有“七曜“ 的观念。这种观念又受到佛教历法的影响,形成了”七曜历“,按照日曜日、月曜日、 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的顺序,把一周分为七天,完整的七天就是一个”星期“。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将「星期x」翻译成「x曜日」的缘由。
最后,顺便说一下,古巴比伦人创立的星期制,首先传到古希腊、古罗马等地。古罗马人用他们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来命名1周7天:Sun\’s-day(太阳神日),Moon\’s-day(月亮神日),Mars\’s-day(火星神日),Mercury\’s-day(水星神日),Jupiter\’s-day(木星神日),Venus\’-day(金星神日),Saturn\’s-day(土星神日)。
这7个名称传到英国后,当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又用他们自己的信仰的神的名字改造了其中4个名称,以Tuesday 、Wednesday、Thursday、Friday 分别取代Mars\’s-day 、Mercury\’s-day 、Jupiter\’s-day 、Venus\’-day。 Tuesday来源于Tiu,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战神;Wednesday来源于Woden,是最高的神,也称主神;Thursday来源于Thor,是雷神;Friday来源于Frigg,是爱情女神。这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英语中的1周7天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