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西 林 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21 岁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等职。他的政治思想复杂,早年因反对王安石新法,批评朝政,累遭贬、谪。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他的!诗、词清新豪健,笔力纵横,挥洒自如,气势磅礴,想像丰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诗有 2700 多首,词有 300 多首。此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他的著作有《苏文忠公全集》一百一十卷。
[注释]
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墙壁。题:题写。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从正面看。岭:山岭。峰:山峰。
这句诗的意思是:从正面横着看去,整个山就是很高的山岭(雄伟):从侧面看庐山,就是很陡的山峰(高峻)。
“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指在远、近、高、低不同位置看庐山。各不同:指庐山呈现不同的风貌。
这句诗的意思是:从远、近、高、低各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看不清,认不清的意思。真面目:真实的面目。
这句诗的意思是: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缘身在此山中”缘:因为。只缘:只因为。
这句诗的意思是: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进了庐山只能看庐山一部分,由于看的角度,站的位置不同,看的样子也不一样。如果不在庐山之中,而在庐山之外看,那就可以看到庐山整体,可以认识庐山真面目究竟是怎样了。)
[译文]
横看庐山是座雄伟的山岭,侧看又成了峻峭的奇峰。从远、近、高、低之处看庐山,它的姿态更是变化无穷。人们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置身在这峻岭高山之中。
[简析]
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神宗元年七月游庐山西林寺时题在寺墙壁上的。庐山雄伟高大,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它,会得到不同的印象。诗人抓住庐山的特点,写出了庐山峰峦的千变万化,表现了庐山气象万千的美丽姿态。诗人借对眼前山景的描写,阐述了一个很深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的第一句,从正面看,庐山是一道横着的起伏山峦,侧看奇峰突兀。第二句写从远、近、高、低处看庐山,山的形态和姿态又是不相同的。第三、四句写庐山奇异的真面目,为什么总是认识不清呢?原因是人们自己处在这座深山之中的缘故啊!无法一眼望尽它的整个面貌。
这首诗是用诗来说理,寓理于描写庐山的各种姿态之中,非常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后两句诗常常为人们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