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姓(古音读yan,亦读yi,现又读yin)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姓氏来源
出自帝喾嫡子殷偰之后裔
殷商灭亡后,殷商遗民以国名为姓,称殷(依)氏。该支殷氏已有三千多年时间,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殷氏早期读音作yī,春秋末期亦改作yan,唐朝后亦皆混淆改姓氏读音作yin。宋朝时,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许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为汤氏、商氏、戴氏、林氏等。
出自发源于河南境内颖川的殷水
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记载,禹州(今河南颍川)古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为姓,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出自西周初期北殷氏
商朝时,有一支崆峒族,居于崆峒国(今甘肃陇东平凉),臣服朝贡于商朝。商人是东来民族,出东夷族一系。商族先世与戎族联姻,所以史称殷戎、戎殷、戎商。
商族进入中原后,与周围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风方等诸多方国交往。史载商族是在夷、戎基础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很明显崆峒族参与这种民族的融合。
北殷氏在周武王灭商后,回迁至崆峒山区与原崆峒族合并的一部分遗民,他们后来成为崆峒十二部族联盟中的一部,因居北方,称为北髦、北旄,但其族民皆自称为北殷氏。
北殷氏的后裔子孙在秦汉时期,都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殷氏、北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唐朝以后亦改姓氏读音作yīn。
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殷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涉分布
先秦时期,殷姓活动比较广泛,战国时期的河南的魏国、冀鲁地区的卫国、陕川一带的秦国都有殷人的足迹,但是河南地区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动地。
到秦朝末期,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内野王(今河南沁阳)。秦汉时期浙江的会稽地区已经有殷姓。
西汉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华一带,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
魏晋时期,殷姓由淮河地区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全面进入江南地区。
唐宋时期,殷姓亦在江苏形成大族。
明朝时期,殷姓已散播到全国各地,约有12万人,排在第一百三十位,江苏为殷姓第一大省。
宋、元、明600余年,殷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以江苏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