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拉撒是人生大事,马桶是所有人每天都要亲密接触的卫生器具。既然是人用的东西,为什么要叫做马桶?今天我们就说一下马桶的由来。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通常是到户外上厕所,地上挖个大坑,很不安全,《左传》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将食,涨,如厕,陷而卒。说的是晋景公,有一次喝多了,感觉到腹胀,去上厕所,不小心掉到粪坑里面去了,淹死了。这也是历史上死法最奇葩、最尴尬的国君。
西汉时,飞将军李广有一次去山上打猎,一箭射死了一只老虎,
非常开心,把虎的骨头拿回去做枕头,又叫手下人去铸造了一个铜质的尿壶,老虎的形状,并且取了一个可爱的昵称叫虎子。一时间,刷爆朋友圈,虎子的使用在西汉贵族阶层流行开来,并且延续数百年,下图为出土的三国时期东吴虎子:
唐高祖李渊做了皇帝以后,因为他的祖父叫做李虎,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天下所有人不能再提“虎”这个字,于是虎子改名为兽子或者是马子。
香港电影中经常将女朋友称为马子,其实也来源于此。古代对女性非常不尊重,有钱有势的男子可以妻妾成群,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物。北宋时期,在青楼中提供特殊服务的失足妇女,也称为马子,有任人骑的意思。
青楼女子
我们在香港的电影中也可以看出,片中人在提到马子的时候,也有一种不尊重女性的语气。
因为民间百姓一般没有条件铸造虎形的尿壶,通常都是直接用桶或者盆,当做马子,除了小便,大便也能凑合进去,所以民间开始叫马桶了,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这种称呼。
北宋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就对马桶做了详细的说明。宋代,马桶上开始加上盖子,这样避免臭气在在室内的弥漫,这是在出土文物上得到了验证,其实在此之前的几百年中,人们在使用马桶时肯定上面也是盖着的,不可能晚上阵阵夜来香的。宋代还出现了较为规范的公共厕所,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厕所进行清理卫生工作。
明清时期,马桶得到进一步改良。在皇室内,马桶又被称为官房,用木材做成了一个类似小沙发一样的座椅,柔软舒服。
慈禧太后更为夸张,豪华顶配。桶底铺沙,桶里先存放水银,这样排泄的时候不会激起民“粪”,也没有味道。表面用宫锦绒缎罩着,妥妥一个绣花坐墩。
虽然慈禧太后用的马桶是顶配豪华版,但这仅限于在国内而言,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最先进的,因为早在1596年英国贵族约翰·哈灵顿就已经发明了如今抽水马桶的第一代版本,一个有水箱和冲水阀门的实用马桶,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进,直致成了今天的抽水马桶。
下面说几点使用抽水马桶时的注意事,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方面。
第一,尽量不要在马桶边放废纸篓。
使用马桶时,人们常常在马桶边放一个厕纸篓,这样很容易导致细菌扩散,很不卫生。其实完全不必要把纸放在篓子里面,直接扔马桶里随水冲走便可,因为现在的厕纸都很柔软,与水接触很快稀烂,自然被冲走,一般不会引起堵塞,如果非要用废纸篓,也要用一个带盖的。
第二,冲水时要先盖上盖子。
因为在冲水时会形成强烈的气旋,大量的细菌会弥散到空中,散布到卫生间其他地方,比如牙膏、牙刷、毛巾等上面,盖上盖子冲水就安全了。
第三,马桶垫圈需要重点清洗。
很多家庭在天冷的时候会套上马桶垫,这需要重点清洗。最多两天就要用消毒液擦拭干净,因为上面会滋生大量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