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了耳石症并不少见,其眩晕特点和预防,但治疗耳石症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耳石复位了。下面分享一下耳石复位方法
耳石症可分为半规管耳石症(或称管结石)和壶腹耳石症(或称嵴顶结石)。顾名思义,管结石就是耳石滑落到半规管中,嵴顶结石就是耳石滑落到壶腹中(图1)。耳石复位的本质就是让耳石(一堆沙子似的小颗粒)从半规管或壶腹中回到椭圆囊。在复位的过程中,由于重力的存在,耳石总会沿垂直向下的重力方向移动,半规管结石要让耳石从不是壶腹的一侧重新回到椭圆囊中,而嵴顶结石则可直接从壶腹回到椭圆囊中(图2)。
图1
图2
下面我们以右侧的水平半规管管结石、嵴顶结石、后半规管管结石为例,来详细讲解耳石复位(左侧的耳石复位都是相对应的镜像动作)。
1右水平半规管管结石复位
回顾一下右水平管结石的眼震特点,患者向左翻身有左向眼震,向右翻身有右向眼震,并且持续时间较短,右向眼震大于左向眼震。右水平管结石的复位动作如图3至图6所示,图中标记出了右侧水平半规管的动态图。整个过程分为4个动作,每90°向左翻身,每个动作都需要有1min左右的停留时间。大家切记,右水平管结石的复位动作实际就是向左“打一个滚儿”,同理,左水平管结石复位则是向右“打一个滚儿”。如果方向搞反了,则患者的管结石就变为了嵴顶结石,会加重患者的眩晕症状。通过图3可以看出,在做这个动作时,半规管内的耳石已经回到了椭圆囊中,但是还是要让患者把后面的动作坚持做完!因为这只是理想状况,假设耳石可以完全沿重力方向运动,不会漂浮。但实际上也许患者翻身过程中,耳石会漂浮在内淋巴中(类似把一杯装有沙子的水搅浑的情景),因此,每个动作间的停留和图4至图6的翻身动作都是确保耳石能够尽量多的回到椭圆囊中。
图3图4
图5图6
2右后半规管管结石复位
回顾一下右后半规管管结石的眼震特点,患者右垂头主要有向上的眼震(可以存在水平和扭转成分,但主要关注向上的眼震),右垂头坐起后方向改变,主要有向下的眼震,并且持续时间较短。右后半规管管结石复位的动作如图7至图10所示。通过图7可以看出,右后管结石的耳石一开始就在椭圆囊附近(因为重力作用,人体大多时间又处于直立状态),但是我们不能让耳石通过壶腹进入椭圆囊,否则适得其反,耳石进入壶腹会加重患者眩晕症状。实际上右后管结石的复位动作就是做一个“后滚翻”,但通常患者都无法完成“后滚翻”的动作,因此要把整个过程分解成“躺”和“起”两个动作,其中图7等效于后滚翻的前半圈,图10则等效于后滚翻的后半圈,图8和图9则是调整姿态,使得后滚翻的后半圈以起身的动作来代替。左后半规管管结石的复位动作和右侧是镜像的,具体来说,患者首先处于坐位,向左转头45°,向后躺下,处于左垂头位,头部再向右转动90°,然后整个身体向右翻转90°,最后再坐起。
图7图8
图9图10
3.右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复位
回顾一下右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的特点,患者向左翻身有右向眼震,向右翻身有左向的眼震,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右向眼震大于左向眼震(可以理解为往哪边翻身,出现的眼震小,就是哪边的壶腹结石)。右水平嵴顶结石的复位动作如图11所示,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右水平管结石的第一个动作,要求患者缓慢向左转头90°,然后头部再迅速向右转,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做是为了利用惯性把壶腹内的耳石甩进椭圆囊。左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的复位动作则是,患者缓慢向右转头90°,然后头部再迅速向左转。
图11
在诊断准确的前提下,以上所有复位的动作都可以让患者重复做,直到眼震没有为止,但一定要将整套动作从头到尾做完,不能中途停止,否则耳石不能回到椭圆囊中,甚至加重眩晕症状。如果复位有效,患者的眩晕感应该大大减轻,并且眼震大幅减小或消失。如果复位后依旧有很大的眼震或眼震方向改变,那么要考虑重新诊断,再次进行复位。
以上内容都是个人的临床经验,也有很多其他类型的复位方法,患者最好在医生指导协助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