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味中草药是春天常见的野菜,既是中药材也是春季可口的野菜,它能清肝明目,还能清热、除湿气。元代的中医药巨著《日用本草》记载它能“疏利五脏,凉肝明目”;明代《本草汇言》记载它能“解酒积去滞”。它就是荠菜。
荠菜是春天田间地头的主要野菜之一,作为药材使用最早见于《名医别录》,原名“荠”,是十字花科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荠菜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见到,尤其以农村田间地头为多。
荠菜采药一般在三至五月份,挖取荠菜包括植物根在内的全株,然后洗净,可以鲜用也可以晒干后备用。
[荠菜的药性]
中药荠菜药性之中,五味属甘、淡,四气属凉,归肝经、脾经以及膀胱经,有“凉血止血,清肝明目,清热利湿”的作用。
[荠菜的应用与配伍]
荠菜凉血止血可以用于因为血热引起的各种出血症;荠菜清肝明目可以用于肝热引起的目赤肿痛等;荠菜清热利湿可以调理湿热引起的泄痢、水肿。由此可见,荠菜的中医应用可以分为3类。
1.荠菜凉血止血。
中医认为,血热会引起“血热妄行”,从而引发血液的运行无常,导致出血的症状表现。荠菜药性凉,能调理上述“血热妄行”的“病根”,荠菜还入肝经,可以调剂血液运行归为正常。
所以,针对“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牙龈出血、咳血,常用荠菜配伍小蓟、侧柏叶等有凉血止血作用的中药材同用以增强药力;如果是血热引起的尿血,可用荠菜配伍白茅根、山栀子;如果是血热引起的妇女的崩漏病,可用荠菜配伍仙鹤草或配伍蒲黄、益母草、贯仲。
2.荠菜调理肝热以清肝明目。
肝热上炎可以导致目赤肿痛、头痛等症状,荠菜能清肝火,也能明目,所以调理肝火引起的目赤肿痛较轻者可单用荠菜,症状较重者可以配伍夏枯草、菊花、谷精草等;如果是上述症状伴有大便干燥者,可以与决明子、生大黄配伍。
3.荠菜调理湿热蕴结于大肠。
湿热蕴结大肠可以导致腹泻,荠菜能清热利湿,所以调理湿热引起的腹泻轻者可单用,重者可以与马齿笕、地锦草等解毒、利湿、止泻的中药材配伍。
4.荠菜调理湿热引起的淋痛、水肿。
湿热下行可以引起淋痛,湿热蕴结于内可以引起水肿。荠菜能调理湿热,所以针对淋痛、水肿的症状常与金钱草、瞿麦、木通等利水通淋的中药材配伍,并再相应对症加减。
另外,荠菜用于“解酒积去滞”可以用于长期饮酒或大量饮酒造成的身体负担。
[荠菜的用法和禁忌]
荠菜虽是药食同源的佳品,但是也需要注意用量,不可使用过多,如果是新鲜野菜,一般控制在一百二十克以内。
荠菜因为药食同源,所以禁忌比较少,但根据其药性主要是荠菜药性凉,而且有清热的作用,所以寒性体质不可多用。
荠菜药食同源,春季里美味的野菜,也是能清肝明目、清热利湿的良药。古代典籍说“疏利五脏,凉肝明目”、“解酒积去滞”。